2016年,甘肃一男孩上课从来不听讲,天天熬夜打游戏,然而高考却考出了690的高分,还被北大录取,他到底有什么诀窍? “数学147、英语145、理综290,语文108?你这语文是闭着眼考的吧?” 手机屏幕上,那串刺眼的分数让胡明源的父亲半天说不出话,语气里混杂着震惊、恼火,还有一丝藏不住的骄傲。 谁也想不到,这个在老师嘴里“连一本都悬”的学生,竟然成了那年甘肃省的理科状元,更离谱的是,高考成绩放榜的凌晨,别的考生和家长都在焦灼地刷新页面,胡明源本人却戴着耳机,在网吧里酣畅淋漓地拿了个“五杀”。 他只是轻描淡写地摘下耳机,冲着赶来抓他的父亲说了句“爸,我考上了”,跟着又一头扎进了虚拟世界的厮杀里。 这,就是胡明源,总分690,考入北大的理科状元,一个高中三年从未考过班级第一,语文课上雷打不动地睡觉,作业本潦草得堪称“叛逆教科书”的少年。 他的课桌里塞满了金庸小说,他的深夜属于游戏里的刀光剑影,这背后,究竟是天才的任性,还是藏着一套不为人知的成长密码? 胡明源的爸爸是教授,妈妈是医院院长,浓厚的学术氛围怎么也该熏陶出一个“书香少年”。 可胡明源偏偏对书本知识兴趣寥寥,反倒像个精力没处使的野小子,爬树捉虫,满院子疯跑,父母看着他,既无奈又担忧,一时间竟不知拿他怎么办。 不过,七岁那年,事情有了点变化,他偶然看到父亲和朋友下围棋,黑白棋子在棋盘上你来我往,蕴含着某种神秘的规则和力量,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心。 他缠着父亲教棋,结果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他不仅迅速掌握了规则,还能琢磨出各种战术,常常一个人对着棋盘一坐就是几小时。 围棋这东西,不仅培养了他的耐心和专注,更重要的是,它彻底锻炼了胡明源的逻辑思维,让他学会了从全局看问题,这种思维模式,也为他日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当然,围棋并非他唯一的“游戏”,随着网络兴起,CS和跑跑卡丁车迅速成了他的新宠,他一度沉迷其中,一有机会就溜去网吧,成绩也从中上游一路下滑。 父母发现后心急如焚,明令禁止的传统法子根本不管用,反倒把他逼得更拧巴,想方设法也要偷着玩。 到了高中,胡明源的成绩就像坐过山车,好的时候能冲到班级前五,差的时候也能跌到四十多名开外。 他的学习方式确实独特,语文课上,他几乎都在补觉——要么是前一晚研究数学题太晚,要么是游戏打得太凶。 可一到了数学、物理这些理科课堂,他就像换了个人,全神贯注,思维异常活跃,还常常提出些让老师都觉得新奇的解法,他做题速度飞快,一旦进入状态,就能一头扎进去学上一整天。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会这样摇摆不定直到高考时,考前三个月,他的成绩却突然稳定在了年级前十。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学习就像打游戏,关键在于找到“通关密码”——“别把学习当任务,要当成一场游戏,先找到规则,然后玩透规则,最后就能超越规则。” 在他看来,语文的密码是规律,数学的密码是逻辑,英语的密码是语感,至于那些游戏?不过是他放松身心的“复活时间”。 他对数学的痴迷,更是到了情有独钟的地步,高中时,他常常请假去参加数学竞赛,虽然不总能拿最好的名次,但他从未放弃,最终在2015年获得了奥林匹克数学全国银牌,这为他的理科实力打下了极为深厚的基础。 他解数学题从不靠蛮力,有一次,老师布置了很多极难的题,同学们都熬夜死磕,胡明源却不紧不慢,只是在草稿纸上画着圈,看起来根本没在做题。 第二天交作业时,全班都惊了:只有他一个人,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开了所有难题。 他后来分享说,其实只要彻底搞懂其中三道题,就能摸透背后所有题目的思路,根本用不着一道一道地做,他的数学老师忍不住感慨:“我教了三十年书,还真没见过这么学数学的!” 回头看,胡明源的“游戏人生”也并非完全失控,早年沉迷游戏,父母的打压一度让亲子关系很紧张。 后来,他的父亲转变了策略,不再一味禁止,而是和他谈判,约定每周可以玩两次,每次一小时,到点就必须下线。 这种看似“放纵”的管理,反倒培养了胡明源强大的时间观念和自律,对他而言,游戏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种寻找规则、放松大脑的训练。 所以,当690分的高考成绩跳出来时,他才能淡定地在网吧里继续“厮杀”,被父亲拽回家后,他挠挠头笑着说:“语文确实没发挥好,不过北大数学系又不看语文成绩。” 信源:央广网-----甘肃高考理科状元:从年级百名逆袭第一
2016年,甘肃一男孩上课从来不听讲,天天熬夜打游戏,然而高考却考出了690的高
乐天派小饼干
2025-07-03 14:15: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