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周二(7月1日),美日印澳四国外长会议在美国举行。印度外长苏杰生在当着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外长发表讲话时不点名的挑衅了中国,重申了所谓的对“自由、开放和基于规则”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秩序的承诺。苏杰生称,“首先,我要说的是,我们都致力于确保一个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值得一提的是,印度防长近期访问中国时,还当面作出“印度不寻求对抗”“不寻求新摩擦”的承诺,如今却是反华动作不断。
苏杰生的讲话似乎是在为所谓的“自由、开放和基于规则”的印度洋-太平洋秩序做出承诺,强调各国在该地区的“选择自由”。这一表态无疑是在向中国传递信号,试图通过对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控制言论与行为,借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支持,增强自身在区域事务中的话语权。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印度的这种言辞看似强硬,实则透露出一种不安定的心态。尽管印度防长在访华时承诺不寻求对抗,但苏杰生的言辞却显示出一种矛盾心理,言辞中的挑衅与现实的对话承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不仅让印度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立场显得摇摆不定,也让其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感到困惑与不满。
更为关键的是,印度的做法不仅仅是对中国的挑战,它也可能影响到印度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虽然印度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合作逐渐加深,但单靠这种表面上的盟友关系,很难掩盖印度长期以来在地区内对中国的战略恐惧和不信任。从经济、军事到文化交流,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复杂且多变,既有合作的空间,也存在深刻的分歧。
而苏杰生这样的公开表态,或许是想在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中获取更多的支持和保护,但也可能带来更多的风险。印度作为一个大国,它在全球秩序中的地位本应是独立而有分量的,但这种依赖外部力量的言行,显然削弱了它自身的战略自主性,甚至可能让印度陷入一个“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
苏杰生所提到的“自由、开放”的印太秩序,实际上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的一种价值观体系。美国一直在提倡这样的秩序,试图将其价值观和战略利益融入到全球各个角落。然而,这种“自由、开放”的口号实际上更像是一种政治工具,用来塑造一个符合西方国家利益的国际秩序。在这种框架下,印度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国,应该更加审慎地权衡自己的立场。毕竟,“自由”与“开放”并非仅仅是口号,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是对国家主权、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深远影响。
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立场不仅仅是与中国的博弈,它还涉及到整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随着中国日益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和军事大国,印度的战略抉择必然会影响到区域内其他国家的态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印度是否能够保持独立自主,摆脱外部大国的左右,成为它未来发展的关键。显然,单纯依赖外部支持、对抗中国并不能为印度带来长期的稳定与和平,反而可能让其陷入更深的纷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