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在被中国收养近5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在踏上日本国土之后,再也没有给养母打过一个电话,养母不慎摔成重伤,他也拒绝回国探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5年的东北,战争终于结束了,日本投降后,大约155万日本人开始仓皇撤离这片他们曾经占领的土地,在这场混乱的撤离中,有超过4000名日本孩子被遗落在了中国的土地上,这些孩子,就像被狂风刮落的树叶,散落在东北各个角落。 在哈尔滨市郊,有一个不起眼的垃圾堆,这里经常会出现一些日军遗弃的物品,破旧的军装、生锈的饭盒,甚至还有被烧毁的照片,但在那个寒冷的早晨,垃圾堆边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物品"——一个半死不活的日本小男孩。 这个四岁的小男孩叫野板样三,他蜷缩在倒塌的烟囱旁,身上只裹着一张发霉的草席,饥饿让他的肚子像皮球一样鼓起,他正在啃食自己的手指,眼神空洞得让人心疼。 农妇李秀荣和丈夫赵凤祥发现了这个孩子,在当时的环境下,收留一个日本遗孤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李秀荣的叔叔曾被日军残忍杀害,她的父亲也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但看着这个无助的小生命,李秀荣心中的仇恨渐渐被慈悲取代。 这对普通的农民夫妇最终决定收养这个日本男孩,给他取名叫赵连栋,这个决定立即招来了巨大的非议,邻居们对他们避而远之,亲戚们纷纷断绝来往,甚至连合作社都拒绝收他们编的草席。 但是李秀荣夫妇并没有因此改变主意,他们把家里唯一的狗皮袄改小给赵连栋穿,总是把最好的食物留给这个瘦弱的孩子,即便在1959年的饥荒时期,李秀荣也会半夜偷偷给养子煮黄豆补充营养,自己却只能靠吃榆树皮度日。 赵家虽然还有个大两岁的亲生儿子赵连才,但夫妻俩从不偏心,有一次赵连才偷吃了弟弟的食物,赵凤祥甚至动用了家法,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靠着三亩薄田艰难度日,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赵连栋的抚养。 随着时间推移,当初那个在垃圾堆边奄奄一息的小男孩,渐渐长大成人,但命运似乎早已埋下了另一个转折点,等待着这个特殊的家庭,那个在垃圾堆旁的选择,最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这是李秀荣夫妇当时完全没有想到的。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992年,当年在垃圾堆边被救起的小男孩,如今已是51岁的中年人,这一年,赵连栋提出要回日本寻找亲人,这个请求对年迈的李秀荣夫妇来说,虽然意外却并不令人惊讶。 李秀荣二话不说,把自己和老伴辛苦攒下的4800元全部给了赵连栋,这笔钱是他们靠养猪种菜一点点积攒下来的全部积蓄,在他们眼中,赵连栋寻找亲生父母是人之常情,他们选择无条件支持。 在东京华侨总会的帮助下,赵连栋在大阪找到了自己的亲生姐姐,然而,他的生父已经组建了新的家庭,明确表示不想与过去有任何牵连,但出人意料的是,赵连栋在日本停留两个月后,突然办理了定居手续,他甚至没有回哈尔滨处理房子,就这样留在了日本。 1994年后,赵连栋与养父母的联系彻底中断,他改回了日本名字野板样三,在大阪开了一家寿司店,而在哈尔滨,年迈的李秀荣仍在盼着养子回家看看。 1997年的严冬,78岁的李秀荣在院子里不慎摔倒,造成腰椎粉碎性骨折,医生说她可能终身瘫痪,即便在病床上,老人还是不停地念叨着"连栋"这个名字,邻居们通过当地侨联试图联系赵连栋,但他以工作繁忙为由拒绝了通话。 李秀荣在病榻上又躺了六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总是执着地盯着房门,似乎还在等待着什么,直到2003年离世,她都没能等到养子的一声问候,她被安葬在哈尔滨烈士陵园旁的墓地,墓碑上简单地刻着"慈母"二字。 这个发生在东北的真实故事,折射出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深远影响,当年在垃圾堆旁的那个选择,李秀荣夫妇是以最朴素的人性善念做出的,他们不计前嫌,不求回报,甘愿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只为救助一个无辜的生命。 赵连栋选择了切断与过去的联系,重新开始他的日本人生活,这样的案例在当时的日本还有127户,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信息来源:侵华日军遗孤回国后拒绝探望患病中国养母——生活报
1994年,在被中国收养近5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在踏上日本国土之后,再也没有给
瑶星隐雾岚
2025-07-02 20:16: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