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无用论,社科的名声为啥越来越差?其实,主要是有些文人自作孽不可活,陷入自我殖

任尔东西南北风 2025-07-02 20:08:42

文科无用论,社科的名声为啥越来越差?其实,主要是有些文人自作孽不可活,陷入自我殖民,难以祛除“贬己尊人”的依附性思维,然后又或多或少把有些文科生给带坑里去了。 网上有很多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中典型就是前两年张雪峰老师的“文科都叫服务业”,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虽是“暴论”,但也有其生存土壤。 一百多年来,有些文人干的那些事确实上不了台面。哪怕近几十年,部分文人也跟没长骨头似的,为了利益迎合西方视角或资本逻辑,沦为金钱的掮客,欲望的奴仆,利益的走狗,谎言的帮凶…… 为了利益,有些文人不惜对本土文化进行系统性否定。他们以批判为名,强调所谓“国民劣根性”,将本土文化降维为符合西方凝视的“苦难奇观”,完成从文化阐释者到文化买办的身份蜕变,其目的就是将中华文化主体性异化为国际奖项兑换券。 他们创造“伤痕文学”,在岁月史书上篡改记忆,却不治愈伤痕。《读者》《意林》《知音》……长期致力于吹捧欧美,甚至连日韩印度都吹,各种小作文嘎吹国外注重教育、爱护环境、重视家庭、尊重人权……其实,全特么反智鸡汤文。 重灾区就是电影界,《活着》《三峡好人》《天注定》等都是以苦难为内核,对伤口赤裸裸展示,把自我折磨和反思当“赎罪券”。 哪怕是我们在2021年正式宣告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依然有人敢在2022年拍出了《隐入尘烟》,胆子大得很。不顾时代背景,把镜头对准一对现实当中几乎不存在的苦难夫妻,说些莫名其妙的台词: “对镰刀,麦子能说个啥;对啄它的雀儿,麦子它能说个啥;对磨,麦子能说个啥……”试图用最朴素的农业意象,揭示最残酷的生存哲学,暗示苦难的永恒轮回。简直匪夷所思,无病呻吟。 你说它“忆苦思甜”吧,整个影片无丝毫甜味,全是毫无希望的绝望之苦,道路曲折而永无光明,没有任何中式审美的含蓄与婉转。其实,他们如果真的绝望到了极点,甚至陷入了毫无希望的绝境虚无,那为啥还活着,为啥不自嘎? 中式审美是啥?就是苦中带甘,苦瓜要灼水,茶叶要杀青,以此求得圆润醇厚的口感,并非生嚼苦瓜,生咽茶叶。道路或许曲折,但要坚信前路光明,总归要给黑暗留一束光芒,给苦难一丝甜味吧。 其实,我们并不是一个惧怕批评,害怕苦难的民族,但总不能一味批判个贬损吧!毕竟中华民族是当今世界唯一走过五千多年历史的民族吧,总有亮点吧,总归是要给人希望吧!所以,并非我们不需要社科,而是需要有主体性、有风骨的文化人。 从百年屈辱历史来看,绝境尤其需要社科去大声疾呼,去唤醒民众之精神;困境则需要理工科去冲锋陷阵,需要大量工程师去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突破。 百年屈辱时,历次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都与人文底蕴深厚的北大有关。“南陈北李”就是代表,其中典型就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枪,刺向暗黑旧社会。 当时,我们正在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民众迂腐麻木。在这样一个人命如草芥的年代,国家最需要的并非医生“野蛮其体魄”,而是需要先生“文明其精神”,需要用匕首般的文字去拯救国家。 绝境反击,欲火涅槃之后,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全力以赴押注理工科,造出了“两弹一星”。当时,大伙都对理工科有着近乎狂热的着迷,最崇拜的明星就是陈景润这样的数学家。 但我们依然需要社科,如果说理工科是国家脊梁,那社科就是民族灵魂。社科所要解决的是: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理工科就是告诉大伙如何去?如果说社科是告诉大家“此岸”和“彼岸”,那理工科就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渡船。 1999年高校扩招,因为不像理工科那样需要专业师资力量、专业场地和专业设备,文科扩张速度远超理科。仅到2005年,就出现了文理倒挂现象。对一个工业立国的国家而言,这是无法想象的,很容易把工业脊梁给折断。 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文件,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优化调整全国20%的专业,新增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碳中和等新技术专业学科。这说明我们依然处于爬坡攻坚关键阶段,需要大量理工科工程师去冲锋搏杀,依然需要少说多做。 但通过这些年实践,我们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兵在精而不在多,故事在精不在多,一个《黑神话:悟空》就足以胜过千万个故事。这说明当文化人从“买办思维”转向“主体建构”时,中华文明终将实现“旧艺换新衣,新潮溯古源”的共生共荣。 所以,文科专业必然会被大裁撤,走少而精的路子。比如西北大学撤销了汉语言、金融工程、和广告学等专业。四川大学撤销了广播电视学、电子商务、音乐学、表演和保险等文科专业。 其实,毕业十年之后,真正还在从事大学所学专业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专业选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做一个既靠谱,又敢拼命的人。有些人老是埋怨内卷,抱怨怀才不遇。其实,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看出来!

0 阅读:2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尔东西南北风

金鱼记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