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7年,雍正派人将自己的三儿子弘时带到一间密室,他狠狠地对着弘时说道:“如今,你除了自尽,没有第二条路了。”说罢,雍正转身离开。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雍正能当上皇帝,其实不容易。康熙那么多儿子,个个不是省油的灯。雍正当年能熬出来,靠的不是谁的宠爱,而是会隐忍、会装糊涂、也会抓机会。他对权力有种病态的执着,尤其怕“兄弟阋墙”,害怕自家孩子重蹈当年“九子夺嫡”的血腥历史。 按理说,他的孩子应该吸取教训,夹着尾巴做人。但偏偏三儿子弘时这个人,天生有点“横”,说话做事不太像个规矩的皇子。其实刚开始,弘时并不差。齐妃生的,地位不低,小时候读书练字、学骑马射箭,什么都不落下,师傅是亲自挑的。宫里人还说,雍正也不是一开始就不喜欢他,小时候父子关系也过得去。 可惜孩子大了就变样。弘时聪明,但性格急,有点倔,还爱结交人。那年头,宫里到处是“党争”的眼线,谁和谁走得近,都会被盯上。弘时偏偏和八阿哥允禩打得火热,常常一起游猎、一起吃酒。这下可好,直接把自己推进火坑。 为什么八阿哥那么敏感?老皇帝康熙生前“废太子两立”,八阿哥一度是皇位的热门人选。可惜天不遂人愿,康熙最后选了雍正。雍正对八阿哥怀恨在心,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大清洗。雍正不怕天,不怕地,就怕自家儿子跟“敌对势力”沾边。弘时和允禩的关系闹到宫里人尽皆知,这还得了? 在那个宫廷里,父子不是“亲”,是“棋”。雍正治国靠的就是“多疑”,儿子但凡有点不对劲,立马就收拾。这样的家庭,哪还有温情? 雍正的对手太多,所以防得也死。弘时要是个老实孩子,老老实实守在家里,日子可能还能混过去。但偏偏他有点不安分。最关键的是,弘时没看清局势:老爹最怕的就是“再来一场兄弟争权”。 其实,雍正的立储,和历代皇帝都不一样。他搞了个“秘密立储”,把人名写在纸上藏在乾清宫的牌匾后面,谁也不知道要传给谁。表面看是防止儿子们斗得头破血流,但其实根子上,是不信任任何人。连亲生儿子都要提防三分。 外面的人还猜测弘时有机会继位,毕竟他年纪大,资格老,还有儿子(也就是雍正的长孙)。可惜,雍正最重视的是四儿子弘历。弘历什么来头?乾隆皇帝!从小聪明伶俐,又深得康熙宠爱。康熙干脆把这孙子带身边亲自教养,雍正就算心里有别的想法,也不能违背康熙的心思。 再说弘时,自己作的太多,最终被父亲抓了把柄。雍正四年,雍正直接发旨:“弘时放纵不谨,削除宗籍。”意思很简单,你不再是皇子,家谱里没有你这个人!这招比打你骂你狠一百倍。古代皇家,丢了身份,基本等于废人一个。弘时当时被赶出宫门,过继给了十二叔允祹。宫里人说那天晚上,弘时跪在门口大半夜,也没哭,最后只得灰溜溜走了。 到这一步,是自作自受吗?有点,但更多是“身不由己”。在皇宫里,有时候一步错,后面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父亲可以把你当亲人,也可以随时把你当敌人。 再往后,弘时成了个“透明人”,什么权力、地位都没有。那些跟着他的人,也都避之唯恐不及。史书上说得轻描淡写:“弘时,无封,以罪禁,死于狱。”这背后,是多少家庭恩怨、多少个人悲剧。 到了最关键的那一年,1727年,宫里传出风声,弘时被秘密召进一间密室。外人只知道,那天是两名太监把他带进去了,出来时脸色苍白,整个人像是被抽走了魂。雍正对儿子的最后一句话,就是那句冷冰冰的“你除了自尽,没有第二条路了。” 很多人疑惑。清朝史书不敢写明,宗人府档案也只是写“弘时因罪禁,死于狱”。但宫里流传最广的,就是弘时被逼“自尽”。有说勒死的,有说是上吊的。反正活着的人全闭了嘴,死的只能留给后人猜测。 做皇帝是不是都这样?可事实是,雍正这个人,做皇帝时心比天高,做父亲时心比铁硬。他不是没情感,只是情感在权力面前一文不值。说到底,皇帝眼里的儿子,只要有一点威胁江山的位置,哪怕亲手带大的,照样下死手。 那段时间,弘时的所有消息全被掩盖。后来的乾隆也只是象征性地在族谱里写上一句:“三阿哥已故多年,念兄弟之谊,应录入谱牒。”其实乾隆明白,这场父子决裂,是大清帝国制度和权力的必然结果。弘时的儿子永珅后来也过得不算好,可那是后话。 有人说,弘时的死和八阿哥允禩有关。这确实有道理。允禩在雍正眼里就是心腹大患,雍正上台以后,不光治允禩的罪,连带沾亲带故的都没好下场。弘时和允禩结交,按清朝“党禁”传统,不杀已经是格外宽大了。可怜他再聪明,也没活出个明白。 弘时自己,性格高傲、心里有委屈,却找不到出路。被削宗籍那晚,有人看见他在院里踱步,嘴里嘟囔一句:“当皇子的命,比泥还贱。”没多久,紫禁城的密室里,父子最后一面,只有死寂和绝望。
雍正元年九月,为了方便在太庙祭祀康熙,雍正命工部在端门前盖一间更衣室。更衣室盖好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