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正熟睡的张廷玉被夫人喊起来:“老爷快醒醒,皇帝驾崩,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白幡。”张廷玉吓坏了:“什么?皇上驾崩了?”夫人见张廷玉还在犯迷糊,便赶紧对着他说:“你赶紧起来吧!报信的还在外面等着老爷呢!” 张廷玉1672年出生在安徽桐城,家里是典型的书香门第。他爹张英是康熙朝的大学士,学问好、人品也好,从小就给张廷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家伙从小就聪明,读起书来特别认真,儒家经典和历史都摸得门儿清。1700年,他28岁那年考中进士,直接进了翰林院,开始了官场生涯。在翰林院那几年,他没少熬夜读书,对朝廷的事务也越来越熟。后来一步步升上去,1716年当上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算是正式接触到了大场面。 到1720年,他调到刑部当左侍郎,处理山东盐贩劫掠案,手脚麻利地把事情摆平,康熙挺欣赏他这股子干劲。次年又去了吏部,管官员选拔,特别讲究公平,挑了不少能干的人上来。他这人办事稳当,心思细,慢慢就在朝中有了名气。 1722年12月,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去世,这事儿来得太突然,整个朝廷都懵了。张廷玉那晚正在家睡得香,被夫人喊起来,说外面报信的来了,皇帝没了,家家户户都挂白幡。他当时脑子一片空白,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得赶紧进宫。这时候雍亲王已经继位成了雍正皇帝,朝廷的权力交接快得让人喘不过气。张廷玉作为康熙朝的重臣,马上被召去议事,接下来的日子注定不好过。 康熙驾崩不光是个皇帝换人的事儿,整个政治格局都得重新洗牌。雍正上台后雷厉风行,要收拾康熙末年的烂摊子,张廷玉这种老臣就成了关键人物。他得一边适应新皇帝的脾气,一边稳住局面,压力可想而知。 雍正即位后,张廷玉的机会来了。1723年,他被提拔为礼部尚书,还成了首批军机大臣,直接参与朝廷大事。那时候雍正搞了个大政策叫“摊丁入亩”,把人头税并到田赋里,减轻了不少穷人的负担,这事儿张廷玉出力不少,算是个惠民的好政策。他还管着编《大清会典》,这本书把清朝的制度收拾得明明白白,后世都靠它研究历史。另外,他还帮着修《明史》,给清朝正了名,政治意义挺大。 雍正对张廷玉特别信任,君臣俩关系好得不得了。1735年雍正临死前,直接点了张廷玉当辅政大臣,还给了他死后配享太庙的待遇,这在清朝汉臣里是独一份儿的殊荣。雍正这人虽然脾气硬,但对张廷玉是真的看重,觉得他靠得住。 乾隆上台后,张廷玉起初还挺顺。年轻皇帝刚即位,需要老臣帮忙稳住朝局,他继续当军机大臣,干得也算踏实。可没过几年,风向变了。乾隆慢慢掌稳了权力,开始重用满族官员,对汉臣有点儿防着。张廷玉年纪也大了,到1748年快80岁,身体撑不住了,就想着告老还乡歇歇。 他好几次上书求退休,乾隆愣是不批,还公开说他不懂当臣子的道理,语气挺冲。张廷玉不服气,搬出宋明时候的例子,说70岁退休是老规矩,可乾隆根本不吃这套。君臣俩这么一扯,关系彻底僵了。1750年,张廷玉终于被放回老家,可之前雍正给的配享太庙资格也被乾隆收了回去,这对他来说打击不小。 晚年的张廷玉回了桐城,日子过得安静。他常一个人待在书房,翻翻过去的文稿,想想以前的风光。1755年,他84岁去世,乾隆后来又下旨恢复了他配享太庙的待遇,算是个迟来的安慰。张廷玉这一生,起起落落,最后还是落了个清冷的结局。
1722年,正熟睡的张廷玉被夫人喊起来:“老爷快醒醒,皇帝驾崩,家家户户都挂起了
文山聊武器
2025-07-02 19:31:53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