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武装近期多次使用高超音速导弹袭击以色列目标(如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内瓦提姆空

书影谈谈 2025-07-02 19:30:24

胡塞武装近期多次使用高超音速导弹袭击以色列目标(如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内瓦提姆空军基地),该行动不仅是战术突破,更体现出中东区域国家间的博弈现状,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分析解读: 胡塞武装的“巴勒斯坦-2”导弹(速度达16马赫,射程超2000公里)并非自主研制,其核心技术源于伊朗的“法塔赫”或“征服者”系列高超音速导弹。伊朗通过“技术模块化”策略,将关键部件伪装为民用物资经海路输往也门组装,规避国际制裁。俄制零件残骸的发现更表明,俄伊同盟正通过武器技术转移,将胡塞武装打造为对抗美以的“尖端代理人”。 高超音速导弹的实战意义在于其突防能力,防空神话破灭: 以美联合反导系统(铁穹、箭-3、萨德)因导弹高速变轨特性拦截失败,暴露技术缺陷; 成本碾压: 胡塞导弹单枚成本约50万美元,而以军拦截耗资超600万美元,这种“用百万美元拦截万美元武器”的差距,正快速消耗以色列战略资源(2024年以军费已占GDP 5.3%)。 胡塞武装借此将冲突转化为“低成本消耗战”,迫使以色列陷入经济与心理的双重压力。 胡塞武装的袭击已超越传统代理人角色,形成三重冲击: 扩大威慑圈: 导弹射程覆盖塞浦路斯美军基地,迫使美以重新评估中东军事部署; 协同抵抗阵线: 与巴勒斯坦杰哈德、黎巴嫩真主党联动,构建对以“多层打击网”; 能源通道博弈: 红海袭船战与导弹攻势结合,推高国际油价并冲击全球供应链。 胡塞武装的高超音速导弹既是伊朗“技术外交”的产物,也是非国家行为体重构地区规则的标志。若以色列无法破解“低成本饱和打击”困局,或美国未能切断军技输送链,中东或将步入“高超音速威慑”主导的新对抗阶段,其胜负标准不再仅由武器代差决定,更取决于承受消耗的能力。 【注】图片及参考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

0 阅读:1
书影谈谈

书影谈谈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