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金庸因为有事要前往欧洲一趟,但是存稿不够了,于是就让倪匡代笔,以保证《天龙八部》不断更。金庸担心倪匡乱来,再三交代,不能将任何角色“写死”。待金庸欧洲回来一看,简直要气炸了。无奈之下只得“闭门猛写”,花了好大篇幅收拾《天龙八部》的“残局”,从此不再找人代笔。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宁。年轻时做过记者,后来创办《明报》,一步步成了香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武侠小说可是几代人的回忆,像《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随便一本都能让人看得热血沸腾。金庸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把历史、文化、人生百态都揉进了武侠世界,硬是把通俗小说写出了文学味儿。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火,连海外华人圈都抢着看,影响力大得没法说。
倪匡,1935年出生在上海,后来辗转到了香港。他跟金庸不一样,写东西特别快,脑洞也大得吓人,最出名的就是科幻小说《卫斯理》系列。倪匡的文风很接地气,喜欢用大白话讲故事,偶尔还带点幽默和荒诞。他跟金庸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两人性格互补,一个严谨深沉,一个洒脱随性。倪匡自己也说过,他写东西从不拖泥带水,能一天写几万字,金庸却是个精雕细琢的主儿。
金庸和倪匡的友情不光是私下交情,在文学上也有不少交集。金庸的小说重情节、重情感,人物刻画细腻得让人叹服;倪匡则更擅长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故事往往出人意料。两人都在香港文坛闯出了一片天,算得上是惺惺相惜。不过,金庸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极高,倪匡却是个随遇而安的性子,这也为后来的代笔风波埋下了伏笔。
那是1970年代初,金庸因为公务要赶去欧洲一趟,时间可能得几个月。当时《天龙八部》正在《明报》上连载,读者天天等着更新,可他的存稿不够了。金庸思来想去,决定找倪匡代笔。毕竟倪匡写得快,又是老朋友,应该靠谱吧?他临走前再三交代倪匡:故事可以随便写,但千万别把主要角色“写死”,免得后续接不上。
倪匡接手后,果然没让人失望——至少速度上是真的快。他埋头苦干,继续推进《天龙八部》的剧情。可惜,他压根没把金庸的叮嘱放心上。写着写着,他突发奇想,把阿紫的眼睛给弄瞎了。没错,就是那个活泼可爱又有点刁蛮的阿紫,直接被他写成了瞎子。这事儿在当时可不是小改动,读者看得一愣一愣的,觉得剧情突然有点“跑偏”。
金庸从欧洲回来,翻开报纸一看,差点没把桌子掀了。阿紫瞎了?这还得了?他本来是想让倪匡帮忙过渡一下,谁知道这家伙直接搞了个“大手术”。金庸气归气,但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阵收拾残局。他闭门猛写,花了好大篇幅调整剧情,把阿紫的遭遇圆了回来。这段经历让他彻底断了找人代笔的念头,从此再也不敢把自己的作品交给别人。
这事儿挺能反映金庸和倪匡的性格差别。金庸是个控制欲挺强的人,对作品有自己的规划,容不得半点偏差;倪匡却是个“放飞自我”的主儿,想到哪儿写哪儿,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代笔风波虽然让金庸头疼,但也没真伤了两人的友情。事后金庸也没公开责怪倪匡,只是默默把教训记在了心里。这件事还让人看到,金庸对读者的责任感有多强,哪怕累得要死,也得把故事讲好。
金庸后来渐渐淡出了武侠创作,把精力放到了学术研究和《明报》上。晚年他住在香港,偶尔修订自己的小说,还研究历史和佛教。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去世,享年94岁。他的离世让无数读者扼腕叹息,但他的作品却成了永恒的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倪匡一直没停下笔杆子,科幻、武侠、杂文啥都写。晚年他也住在香港,生活低调但创作不断。2022年7月3日,倪匡去世,享年87岁。他走得比金庸晚几年,但留下的作品同样丰富多彩。倪匡去世后,很多人怀念他那种不拘一格的文风,也感慨香港文坛又少了一位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