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选拔人才,命人抬来3筐稻谷,一筐好的,一筐次的,一筐霉的,台下80位考生不明所以,刘伯温看后心中大惊:皇上这是要大开杀戒了啊!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两位大臣身首异处。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打小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他出生在穷乡僻壤,家里种地都吃不饱,后来还做过和尚、讨过饭。这种底层经历让他对老百姓的苦难感同身受,也让他对贪官污吏恨得牙痒痒。登基后,他下定决心要治国清廉,把腐败连根拔起。他常说,朝廷要是烂了,国家就完了,所以他搞了不少硬核政策,就想让官员们老老实实干活,别惦记老百姓的血汗钱。 朱元璋知道,要治好国家,光靠自己不行,得有能干又正直的人才。他恢复了科举制度,但又不完全照搬老一套。他把考试分成三场,前两场考学问,最后一场是面试,得他亲自点头才算过关。这么严格的规矩,就是为了挑出真金子,而不是光会背书的书呆子。这次稻谷考验,就是他面试环节里的一次“奇招”,八十个考生都是前两场的优胜者,可谁也没想到,皇帝会拿三筐稻谷来考他们。 那天,皇宫大殿里,三筐稻谷往那一摆,考生们全傻眼了。一筐颗粒饱满,看着就让人舒坦;一筐瘪瘪的,明显次等货;还有一筐都发霉了,散着股怪味。朱元璋让他们评判这三筐稻谷,可没说清楚要评啥。考生们你看我我看你,心里都犯嘀咕。这跟四书五经有啥关系?跟治国安邦又搭得上啥边?可皇帝既然发话了,总得硬着头皮上。 大部分考生绞尽脑汁,想从稻谷上找出点门道。有的说这是不同地方的收成,土壤好坏不一样;有的说是稻种问题,品种有高低;还有的掰开稻粒瞎琢磨,分析得头头是道。可这些答案都浮在面上,没一个说到点子上。刘伯温却不一样,他站在边上盯着那三筐稻谷,脑子转得飞快。他很快看出门道:这不是普通的粮食,是朝廷的储备粮!好的那筐可能是标准样品,次的那筐和霉的那筐,分明是有人在粮仓里搞鬼。他心想,朱元璋这是借稻谷挖坑,看谁能看出问题,还敢不敢说实话。 朱元璋搞这场考验,可不是随便玩玩。他拿这三筐稻谷,比喻朝廷里的官员。有的一身正气,能干实事;有的敷衍了事,混日子;还有的干脆就是害群之马,贪得无厌。他想通过这个法子,挑出那些不光有学问,还能看透问题本质、敢为老百姓说话的人。啥叫好官?不是光会写文章,而是得有眼力、有胆量,能揪出腐败的蛀虫。这三筐稻谷,就是一面照妖镜,照出谁是真才实料,谁是装模作样。 可惜,八十个考生里,没几个看出这层意思。他们的回答让朱元璋直皱眉头,显然对这帮人失望得很。他没多废话,直接让人去查粮务。结果不出所料,管粮仓的两个大臣果然有猫腻。他们把烂稻谷混进储备粮,好的私吞卖钱,赚得盆满钵满。朱元璋火冒三丈,下令把这俩家伙砍了脑袋,挂在城门上给大家伙儿瞧瞧。这事一出,朝野上下都炸了锅,官员们吓得腿肚子转筋,再也不敢随便伸手了。 刘伯温凭着这份敏锐,当场就猜透了朱元璋的心思。他没吭声,可心里门儿清,这场考验不仅是考别人,也是考他自己。他没让皇帝失望,之后地位更稳,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他帮着完善律法,查贪官,治腐败,为明朝初年的稳定出了大力气。这次稻谷事件,也让大家伙儿见识了他的能耐,谁还敢小瞧这位“神机妙算”的军师? 朱元璋用这场稻谷考验,狠狠敲打了朝廷里的歪风邪气。他从穷苦人爬上来,太知道腐败咋害人了。老百姓种点粮食容易吗?结果让这帮蛀虫糟蹋了,他咽不下这口气。他治贪的法子多得很,剥皮实草、凌迟啥的听着都吓人,可这稻谷考验不一样,它简单直接,还带着点智慧。这事传开后,老百姓拍手叫好,官员们胆战心惊,明朝初期的官场清正了不少,为后来几十年的太平日子打下了底子。 这故事听着挺远,可想想也不算远。朱元璋用稻谷挑人才、治腐败,靠的是啥?不就是一份对公平的执着和对蛀虫的零容忍吗?他那时候没高科技,没大数据,可照样能把问题挖出来。现在咱条件好了,反倒有些地方还不如那时候清廉。这稻谷考验告诉咱们,选人得看真本事,治贪得下狠手。历史这面镜子,咱得常照照。
朱元璋选拔人才,命人抬来3筐稻谷,一筐好的,一筐次的,一筐霉的,台下80位考生不
小史论过去
2025-07-02 13:31:47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