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走牛上任”一词火热,正处于事业巅峰期的牛群,要去一个偏远县城做副县

二够看娱乐 2025-07-02 13:15:42

2000年,“走牛上任”一词火热,正处于事业巅峰期的牛群,要去一个偏远县城做副县长。说相声的去当官,大家都不看好。果然,5年时间,牛群倾家荡产,为村子捐了最后400万后,灰溜溜回到了演艺圈。

2000年,牛群的名字火遍全国,春晚舞台上他的相声让人捧腹,谁能想到,这位事业巅峰的笑星会放下聚光灯,跑去偏远小县城当副县长?“走牛上任”成了热词,可大家都不看好,觉得他不过图个新鲜。 五年后,他却倾家荡产,捐出400万,灰头土脸回了演艺圈。 这段从舞台到田间再回舞台的经历,到底藏着多少故事?是什么让他甘愿折腾,又为何落得如此结局?让我们一探究竟。 牛群的起点并不低调。1949年,他生在天津,家里没啥背景,靠着自己的努力考进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毕业后,他没急着追名逐利,而是去了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1974年开始搞相声创作。那时候的文工团条件简陋,他和同事们挤在一起琢磨剧本,慢慢磨出了自己的风格。 1979年,他拜常宝华为师,正式入了相声行。到了1988年,他和李立山搭档,登上央视春晚,表演《巧立名目》,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后来,他和冯巩搭档,连续多年在春晚露脸,《小偷公司》《点子公司》这些作品,成了那个年代的经典回忆。牛群的相声幽默又接地气,观众爱得不行,他的名字几乎成了相声的代名词。 但牛群不是个安分的人。光说相声不过瘾,他还玩摄影,镜头下记录了不少市井生活;他当过主持人,站在镜头前侃侃而谈;他甚至跨界搞投资,研究数字报表,试着当个生意人。 2000年,他的事业正红火,却干了件让所有人傻眼的事——去安徽省蒙城县当副县长。 这事得从1998年说起,当时他给蒙城的“五洲丰牛肉”拍了个广告,效果好得不得了,销量翻了好几倍。县里领导看中了他的影响力,亲自找上门,邀请他来挂职。 牛群没多犹豫,收拾行李就去了。舆论炸了锅,有人说他“官瘾大”,有人觉得他就是去镀金,没人信他能干出啥名堂。

蒙城是个啥地方?皖北的小县城,经济落后,路不好,学校破,村民日子紧巴巴。 牛群到那儿,不是去走个过场,而是真下了心思。他觉得,穷地方要想翻身,教育得抓,经济得搞活。他利用自己的名气,四处拉投资,很快促成了商贸城和五子牛水厂的建设。 水厂开工时,村民们还挺高兴,觉得日子有盼头了。他还跑去学校调研,看到孩子们在破教室里上课,桌椅都摇摇晃晃,当场拍板要给学校募资重建。他四处打电话,找老朋友帮忙,硬是凑了一笔钱,让学校换了新模样。 可事情没那么顺利。商贸城建好后,生意冷清,摊位空了一大半。水厂更惨,市场竞争太猛,管理又跟不上,很快就亏得一塌糊涂。村民们开始埋怨,说这些项目没让大家富起来,反而更穷了。 牛群急了,他不想让这些项目烂尾,更不想让村民失望。他开始拿自己的钱往里填窟窿。 演了那么多年相声,攒下的家底不少,可这窟窿太大,他填着填着,钱就没了。 2004年,他又干了件大事——给新建的聾病学校捐了400万。这钱是他最后的积蓄,学校建起了新教室,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牛群觉得值了。

但这400万却惹了麻烦,村民们不信他能掏这么多钱,怀疑里头有猫腻,有人甚至举报他,要求查账。牛群配合调查,把账本摊开,事实证明他没贪一分钱。 可流言没停,质疑声越来越大。有人说他拿捐款作秀,有人说他把县里搞得更糟。牛群顶着压力,硬着头皮干到2005年11月11日,终于辞了职。 辞职那天,他站在礼堂里,唱了首《好村官》,声音哽咽,台下有人沉默,有人红了眼眶。他离开蒙城时,兜里几乎没剩啥钱,事业也跌到谷底。 回到北京,牛群试着重拾老本行。2006年,他和冯巩又搭档上了,表演了相声《为你喝彩》,想重现当年的辉煌。可观众的口味变了,掌声稀稀拉拉。

2007年,他参演了小品《策划》,和赵本山、宋丹丹同台,演了个“牛策划”,一句“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鸡”让观众乐了半天。可这成了他演艺生涯的最后一次高光。 之后,他慢慢淡出舞台,偶尔参加点公益活动,分发宣传单,宣传些慈善项目。 他的生活渐渐低调,住进北京天通苑小区,家里简单得不行,桌上放着台老式收音机,日子过得平淡。 多年后,蒙城的事渐渐有了回响。那些聾病学校的学生长大了,有人通过媒体找到牛群,送了封感谢信,说当年要不是他的捐款,他们可能连书都读不上。 这些声音让牛群的付出有了些安慰。他没多说什么,只是笑笑,眼神里多了点光亮。如今,他已经70多岁,头发稀疏,脸上满是岁月的痕迹。 他曾说,人生就是折腾,折腾对了,问心无愧就行。蒙城那五年,他倾尽所有,换来一身争议,可也留下了一份真心。

0 阅读:19
二够看娱乐

二够看娱乐

二够看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