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中国一架战机被日军击落,飞行员跳伞求生,谁曾想,竟落到了日军阵地,一群鬼子随即包围了他,没想到的是,这位飞行员的举动让日军大为赞扬。 1937年8月17日清晨5点20分,扬州机场跑道尽头,阎海文最后一次检查霍克III型战斗机的操纵杆。这位21岁的辽宁小伙刚从笕桥航校毕业半年,接到的任务让所有人都捏了把汗:单机深入敌后,轰炸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机械师老王递过6枚18公斤炸弹时,欲言又止,这种超低空轰炸任务,十个飞行员里能活着回来三个就算运气好。阎海文只是笑笑,在飞行帽里摸了摸那张纸条——南通女学生刘月兰亲手缝进去的。 上午8点15分,战机呼啸着冲向上海虹口上空,日军高射炮阵地瞬间喷出火舌,20毫米炮弹在机翼周围炸开朵朵黑花。阎海文驾机在600米高度连续三次俯冲,前两枚炸弹在司令部大楼附近爆炸,第三枚直接砸中楼顶。 但左机翼被炮弹撕开一个大洞,航空汽油哗哗往外漏,战机开始失控下坠,阎海文别无选择,拉开座舱盖纵身跳出。降落伞在空中缓缓张开,地面上几十挺机枪同时开火,子弹像雨点般打向天空。 老天爷跟这个东北小伙开了个残酷玩笑,1931年他在沈阳亲眼见过日军用刺刀挑着中国人头颅游街示众,发誓要当飞行员报仇。现在他落地的位置,恰好是日军海军特别陆战队第三大队的机枪阵地,30多个鬼子兵嗷嗷叫着围了上来。 “抓活的!”日军想从他嘴里套出中国空军的情报,阎海文一落地就滚到水泥电线杆后面,掏出勃朗宁手枪。航校射击训练没白费,三枪撂倒冲在最前面的三个日本兵,个个爆头。 鬼子被这精准枪法吓得不轻,不敢再强攻,大队长三轮宽躲在掩体后面喊话:“投降的话给你少佐军衔待遇!”回答他的又是一枪,子弹擦着军帽飞过去。日军只好耐心等待,反正子弹总有打完的时候。 阎海文数了数弹匣里剩下的子弹,心里有了计较,他从飞行服口袋里摸出那张纸条,上面是刘月兰娟秀的字迹:“海文哥,你说过要开着飞机带我看遍没被日本人占领的大好河山。” 他在航校日记里曾经回过这句话:“如果我战死了,请告诉月兰,我见过最美的风景就是她的眼睛。”现在看来,这个承诺恐怕实现不了了。 枪声再次响起,但这次枪口对准的是自己的太阳穴,日军冲过来检查尸体时发现,弹匣里一颗子弹都没剩下——这个中国飞行员宁死也不肯留最后一发子弹给敌人。 辽宁省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阎海文的航校笔记,其中一页写着:“东北的每一滴石油都是乡亲们的血汗,开不回去的飞机就让它在敌人头上开花。” 他的同期学员后来回忆,阎海文家里穷得叮当响,但每次训练都把应急伞包让给别人,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死了就是一条命,你们回去还能教出更多飞行员。” 航校体检时医生发现他肺部有阴影,按规定不能当飞行员,阎海文当场写下生死状:“就算只能飞一天,也要把鬼子炸个痛快。”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让教官破例放行。 首次上战场前,他把全部家当83块银元托付给队长:“要是回不来,麻烦帮我娘买头毛驴耕地。”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遗言。 那块日军为他竖立的木牌,后来被上海市民冒死偷了出来,现在就静静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而在他的家乡北镇,每年8月17日这天,老人们都会指着天空对孩子们说:“看,那是海文叔开着铁鸟回来看咱们了。” 一个农家子弟用21年短暂生命,在抗日战场上写下最壮烈的一页,他没能兑现和刘月兰的约定,但他用血肉之躯告诉世人:中华民族的脊梁,永远不会被压弯。 信源: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相关作战档案、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战史部史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品档案、央视《国家记忆》原始采访素材、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日文档案译文[凝视]
南亚暗战曝光:巴铁用手机塔当武器,印度战机成了“睁眼瞎”当全世界盯着印巴边境的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