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耍小聪明的下场!”湖北,一工地老板手里有批废钢材要卖掉,他联系了当地一家回收公司的老板李某。岂料!李某却利用公司陈某的改装大货车耍起了小聪明。原来,这车装了个夹层水箱,只要每次装上水去拉货,过磅后再把水排出,就能“偷”走实际的钢铁重量。就这样,仅仅四天,他们硬是从中获利7万余元!
事情要追溯到去年八月。
当时,十堰某工地的老板许某打算处理一批废钢材,便联系了当地一家回收公司的老板李某。
谁料,这位李老板早已心生邪念。
他看中了公司司机陈某驾驶的一辆自卸大货车,这辆车外表普通,却隐藏着一个秘密的夹层水箱,这便是他们实施诡计的利器。
这辆货车空车时重9870公斤,但只要将夹层水箱灌满水,重量便骤增至14430公斤,虚增了4560公斤。
诡计的核心便在于此。他们的作案手法相当“巧妙”:每次前往工地前,先将水箱灌满水,开着这辆“注水车”去过磅,使得磅秤记录下一个虚高的“空车”重量。
随后,他们并不急于装货,而是悄悄把车开到偏僻角落,将水箱中的近4.5吨水悄悄排空。
车辆“瘦身”成功后,再大摇大摆地开回工地装上废铁,进行第二次过磅。
如此这般,利用称重时一进一出的信息差,他们依靠那消失的4.5吨“空车”重量,轻松地将实际拉走的废铁重量克扣下一大截。
从去年八月五号到十五号,他们用同样的伎俩跑了十趟,不动声色地“赚”走了三十三吨废铁。
转手卖掉,七万多块钱的黑心钱便入了口袋。
然而,再精巧的骗局也终有暴露的一天。
八月十五号,工地老板许某察觉到了异样:明明没下雨,为什么车子停过的地方总是湿漉漉的?
他心生警惕,顺着水迹追查,发现了放水的痕迹,再一检查李某公司的货车,那个改装水箱便彻底暴露了。
许某立即报警。
面对警察,司机陈某起初还想狡辩,称水箱是“给车加加水用的”,但在改装和放水的铁证面前,他的谎言不攻自破,最终只能坦白。
随着陈某的供述,主谋李某、负责管钱的老板娘杨某,以及望风的詹某相继落网,被判入狱。
其余涉案人员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被骗走的七万多元,也由李某夫妇全额赔偿给了工地。
对此,网友气的咬牙切齿,有人道:“这种黑心商人就该重罚!用注水货车偷钢材,表面上是‘小聪明’,实则是在破坏整个市场的诚信根基。
希望法律能加大威慑力,让这些人不敢再犯!”
还有人表示:“这招数十年前就有,现在居然还有人用!说到底还是监管不到位。现在很多地磅都是老式机械秤,随便改改就能作弊。
要是早点普及智能地磅,联网监控,哪还有这种漏洞?”
更有业内人士现身说法:“太真实了!我们这行也遇到过类似骗局。
有些货车司机偷偷用千斤顶顶起车轴,过磅时减轻重量。建议所有工地装摄像头,称重时必须有第三方监督!”
在我看来,这类伎俩之所以屡禁不止,说到底,还是监管和技术未能同步跟上。
如今连菜市场都用上了智能秤,而动辄几十吨的大宗货物交易,却还在依赖容易被人为干预的老式地磅,这无异于给投机者留下了可乘之机。
要根治这种“秤上作弊”,必须双管齐下。
一方面,技术防范要升级,推广配备自动报警系统的智能地磅,为车辆建立可追溯的“电子档案”,让每一次运输都有迹可循。
同时,建立行业“黑名单”,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大幅提高其违法成本。
另一方面,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更要扎紧。这伙人想靠歪门邪道发财,结果钱没揣热,就得面临牢狱之灾。
对此,你还有什么好建议?
C文敗蘱
全程跟着就啥事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