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央视主持人赵保乐被借调到北京。为了省钱,他和妻子睡在汽车配件仓库里。

白面书浪 2025-07-02 10:18:34

1990年,央视主持人赵保乐被借调到北京。为了省钱,他和妻子睡在汽车配件仓库里。调入央视困难重重,没有人脉的他想到了老乡倪萍。妻子说:“咱们和倪萍非亲非故的,她会帮咱们吗?”

大家还记得那个单眼皮的主持人赵保乐吗?

当年他被借调到北京,为了省下钱只能和妻子睡在仓库里。

正式入职央视,对于此时的赵保乐来说,简直就是困难重重。

然而,幸运的是他碰到了人生中的两大贵人冯巩和倪萍,从此改写了他的人生命运。

赵保乐的起点很普通像大多数人一样,他在青岛一家食品厂柜台工作。

狭小的职工宿舍里,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属于自己的相声段子。

这个看似“不务正业”的爱好,在一次文艺汇演中迸发出了火花。

一段自编自演的单口相声《醉酒》,以其接地气的包袱和生动模仿,把全厂职工逗得前仰后合。

而台下,青岛曲艺团的老团长慧眼识珠。

进入曲艺团,赵保乐捧上了“专业”饭碗,但每月四十二块五的工资,依旧捉襟见肘。

白天排练、写稿,晚上赶场演出,成了他的生活常态。

在一次四方剧院的演出中,台下一个穿着蓝布工装的纺织女工王一舟,走进了他的生活。

两人之间没有轰轰烈烈,只有踏实的相互取暖。

连婚礼也简单得如同生活,两人在天安门广场前留下一张朴素的结婚合影,在前门大街吃一碗炸酱面,算是对婚姻的交代。

曲艺团分给他一间仅十二平米的筒子楼,小两口愣是把厨房改成了赵保乐的创作空间。

人生第一次关键的机遇窗口,在1989年被推开。

已在北京闯出名气的相声演员冯巩来青岛演出,在后台见识了赵保乐即兴创作段子的才华。

冯巩惜才心切,二话不说,直接将刚到手的两场演出劳务费塞给了赵保乐,铺平了他北上之路。

初抵北京,扎根之难远超想象,栖身在广播艺术团的集体宿舍,床下塞着赖以果腹的方便面箱。

而冯巩没有忘记他,带着朋友姜昆来看他。

看到赵保乐的那一瞬间,他感到心里头沉甸甸的,只觉这山东汉子不容易,该帮一把。

1991年,妻子王一舟拎着一个简陋的编织袋决定北上寻夫。

他们在偌大的北京,只找到那个废弃的汽车仓库落脚。

每月十五块钱的租金背后,是呛人的机油味、冬夜的刺骨寒风和夏日令人窒息的闷热。

1992年,冯巩再次伸出援手,将他推荐到央视筹备中的《艺苑风景线》栏目组。

这份工作名义上是“策划”,实则是打杂的幕后,可赵保乐没有任何怨言,把活计都干得细致认真。

在一次中秋特别节目的录制现场,原定主持人突然缺席,情急之下,这个幕后策划被临时推到了镜头前。

怀揣着紧张,带着尚未褪尽的胶东口音,赵保乐竟意外让观众感到了亲切感。

这次“意外”上阵被文艺部的领导默默记在了心上。

然而,真正扎根央视,成为这个机构中的一份子,光有业务能力远不足够。

卡住他们的是一道无法跨越的墙,户口和编制,没有人脉的赵保乐在档案室的门前徘徊,深陷焦虑。

绝望之中,他想起一个人,老乡倪萍。

那时的倪萍已是央视的当家花旦,王一舟担忧“非亲非故人家未必肯帮”的忐忑中,赵保乐咬咬牙,连续三天蹲守倪萍。

终于在第四天下午的寒风中,等到了录完节目出来的倪萍。

倪萍听罢这个山东老乡窘迫的处境和渺茫的希望,没有太多言语,只留下一个温暖的“知道了”。

出乎赵保乐夫妻意料,倪萍第二天就带着介绍信直接找到人事处领导。

倪大姐耐心沉稳地据理力争,硬是坐了整整两个小时。

最终,替赵保乐一家三口撬动了那张无比珍贵的进京指标。

1993年当赵保乐拿到央视后勤处分给他的一间十三平米宿舍钥匙时,那个废弃仓库的冰冷气味仿佛还在鼻端。

搬家当天,冯巩带着徒弟,姜昆还送来一台二手电视机帮忙暖房。

调入央视,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新一轮奔跑的起点。

他奔波于《艺苑风景线》和《曲苑杂坛》栏目组之间,做策划、写文案。

为赶制一个五一特别节目,曾连续三天三夜不眠不休,最终因体力透支在剪辑室的暖气片旁沉沉睡去。

1998年央视筹备《精彩十分》新栏目,台领导毫不犹豫点名由他担纲主持。

赵保乐终于正式走到台前,以最饱满的姿态迎接属于自己的聚光灯。

2004年春晚后台,已是资深主持人的他,遇到刚入央视略显局促的新人撒贝宁,毫不犹豫把自己的化妆间让了出来。

这份源自自身磨砺的同理心,赢得了同行们“还是当年那个实在的山东汉子”的赞誉。

如今,定居在一个普通老小区的赵保乐,最常光顾的是热闹的早市。

从被冯巩慧眼识珠的自掏腰包,到倪萍仗义执言的两小时守候,再到自己用无数个日夜的硬熬拼来的舞台,赵保乐的人生,恰如一段扎实走台、层层铺垫后自然抖响的相声“包袱”。

苦难是冷硬的砖头,垫起了梦想的高度,而生命中那些不求回报的出手相助,则是照亮这条窄路、让其最终通向坦途的温煦灯光。

0 阅读:0
白面书浪

白面书浪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