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和州城下,一支穿着青衣的队伍正缓缓向城门靠近,他们背后写着"民兵"二字,看起来就是普通的义军,队伍前头,两个打扮成元朝使者模样的人高声喊话,说是来犒赏守军,和州守军毫无防备,大开城门迎接,谁知这竟是胡大海设下的连环计,三千精兵一拥而入,和州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地落入了明军之手。 这一仗,让朱元璋看到了胡大海非同寻常的军事才能,这个来自安徽泗县的莽汉,虽然面相黝黑,五大三粗,但心思缜密,战术灵活,1353年,他听说朱元璋在定远起兵,立即赶去投奔,朱元璋第一眼就认定这是个难得的将才,果然没看走眼。 胡大海在军中树立了鲜明的风格,他定下三条铁律:不许滥杀无辜,不许侵犯妇女,不许烧毁百姓房屋,这些规矩看似简单,却让明军在攻城略地时赢得了民心,他的部队所到之处,百姓都愿意开门相迎,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这样的军纪着实难得。 战场上,胡大海更是一员虎将,在徽州之战中,他率领三万将士对抗元将杨完者的十万大军,战况最焦灼时,他带着一千骑兵绕到敌军后方,一通猛突,打得敌军阵脚大乱,追击到建德时,他又设伏一举擒获数万敌军,杨完者闻讯羞愧自尽,这样以少胜多的战例,在胡大海的战史上并不罕见。 胡大海不仅善战,更善于识人,他在浙东一带,向朱元璋推荐了四位大才:刘基、宋濂、叶琛、章溢,这四人后来被称为"浙东四先生",在明朝开国后都成为了国之栋梁,其中刘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刘伯温,宋濂更是成为了开国文臣之首,另外,那句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出自胡大海推荐给朱元璋的谋士朱升之口,这个策略对明朝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军事统帅能力之外,胡大海还展现出了高超的治政智慧,在守卫信州时,他面对缺粮的困境,坚持不向百姓征粮,而是想方设法解决军需,他说:"这是闽楚门户,撒手容易再夺难!"这种既重视战略要地,又体恤百姓的做法,让他在军中和民间都赢得了极高的威望。 胡大海对军法的态度也十分严明,1358年,他的大儿子胡三舍因私自酿酒违反禁令,被朱元璋处死,面对这样的打击,胡大海没有丝毫怨言,反而称赞军法严明,这种公正无私的态度,让他在军中更添威信。 这样一位既能征善战,又懂得治政安民的将领,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的故事还远未结束,一场意想不到的变故正等待着这位功勋卓著的大将... 1362年2月7日,金华八咏楼下,一场令人心寒的背叛正在上演,胡大海正在检查新造的弩机,这本是一个平常的军事检阅日,桐庐降将蒋英突然上前,假意汇报军情,就在胡大海低头倾听的瞬间,蒋英从袖中掏出一把五十斤重的铁锤,狠狠击中了他的后脑,这位叱咤沙场的悍将,竟然死在了自己最信任的部下手中。 这个噩耗传到应天,震怒的朱元璋摔碎了手中的茶碗,蒋英干完这事,带着一批人劫掠金华,投奔了张士诚,这哪是临时起意,分明是预谋已久的叛变,更让人心痛的是,胡大海的二儿子胡关柱和谋士王恺也在这场变故中丧生。 李文忠奉命追捕叛将,一路追到杭州,当地百姓们得知这是杀害胡大海的凶手,主动协助抓捕,在一场精心设计的伏击战中,蒋英落网,这个结果让人感慨,胡大海平日待部下宽厚,老百姓却记得他的好。 朱元璋亲自审问蒋英,得知这是一场与张士诚串通好的阴谋,他命人把蒋英押到胡大海墓前,交给大将徐达处置,行刑时,先断其十指,再用铁锤处死,用叛将的血祭奠忠臣,这种处置既是惩戒,也是让天下人都记住这个教训。 胡大海的离去,在明军中留下了难以填补的空缺,朱元璋追封他为越国公,谥号武庄,将其画像列入功臣庙,还特许配享太庙,在开国功臣中,他排名第七,是唯一一个未能活到建国的将领,其余六位功臣都看到了大明帝国的建立,只有他定格在了那个金华城的早春。 胡大海的故事,也让朱元璋对用人之道有了新的认识,此后,他对降将的任用更加谨慎,军纪也更加严明,这种转变影响了整个明初的政治生态,原本军中还有不少持观望态度的降将,经此事后,都明白了忠诚的重要性。 信息来源:热点新闻--胡大海本该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打败十万蒙古铁骑,却被铁锤砸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
瑶星隐雾岚
2025-07-02 00:47:16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