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左右,但凡杜聿明,宋希濂等去领工资,都会受到刁难,连喘息一下都挨打挨骂,沈醉却主动接下了帮大家领工资的活,他想出一个妙招,每次一进门儿就拿着扫帚打扫厕所,一路通行无阻。 1967年是个啥光景?全国政协的文史专员们日子过得紧巴巴。杜聿明、宋希濂、沈醉这些人,工资被砍了30%,办公室东西也被封了,想过日子只能靠那点微薄的收入。可领工资不是件容易事儿,去一趟就得受气。管事儿的人横挑鼻子竖挑眼,不是让你干这活就是干那活,稍微慢点就开骂。杜聿明身体不好,宋希濂也折腾不起,个个都怕去领钱,可不领又不行,日子得过下去啊。 沈醉是湖南湘潭人,1914年生的,年轻时在军统干过大事儿,1949年跟着卢汉在云南起义,1960年特赦后当上了文史专员。他住的地方离政协不远,就在西黄城根,骑自行车几分钟就到。眼瞅着大伙儿为领工资发愁,沈醉没含糊,直接说:“我去帮你们领吧。”这可不是小事儿,那年头谁都不想跟那些管事儿的人打交道,可沈醉偏偏不怕,主动把这担子扛了下来。 沈醉不是愣头青,他知道直接去领工资准得碰钉子。于是他琢磨了个招儿:每次进门啥也不说,先抄起扫帚扫厕所。从男厕所扫起,一路扫到会计室门口。这招儿听着简单,可真管用。那些爱找茬儿的人见他老老实实干活,也不好意思再挑刺儿。沈醉就靠着这法子,每次都能顺利把工资领回来。他不是光给自己领,还把杜聿明、宋希濂他们的份儿一块儿带回来,真是个靠谱的主儿。 沈醉这法子可不是随便想的,那年头局势乱,谁也不知道啥时候就挨整。他明白一个理儿:低调干活儿才是保命的道儿。扫厕所这活儿不起眼,可谁也挑不出毛病来。那些管事儿的人再横,看见他埋头干活,也不好意思再刁难。再说了,沈醉这人脑子活,知道啥时候该忍,啥时候得动脑筋。他用这招儿不光是给自己找条路,也是给大伙儿趟出一条道儿来。 沈醉这么一折腾,杜聿明、宋希濂他们可算是松了口气。工资到手,日子总算能对付过去。虽说那点钱不多,可对他们来说真是救命的。杜聿明身体差,宋希濂年纪也不小了,沈醉这一帮忙,大家心里都挺感激。他们也不是没想过自己去,可实在扛不住那份儿折腾。沈醉这人没啥架子,干活儿踏实,大伙儿都觉得他够意思。 不过,这招儿也不是万能的。1967年11月,沈醉因为以前的事儿又被抓了,关到1972年才放出来。杜聿明、宋希濂他们也没少受罪,那几年谁都过得提心吊胆。1976年周恩来去世,沈醉和杜聿明他们听说后,心里都不是滋味。沈醉1972年出来后,又回了政协干文史专员,1980年身份改成了起义将领,日子总算平稳了些。1996年3月18日,他在北 京去世,活了82岁。杜聿明1981年走了,宋希濂1993年去世,他们仨都在那段艰难岁月里咬牙挺了过来。 沈醉这人吧,说不上有多伟大,可在1967年那会儿,他确实干了件让人佩服的事儿。扫厕所听着寒碜,可他硬是靠这招儿帮大伙儿渡了难关。这不光是聪明,还得有胆量。那年头谁敢出头?可沈醉就敢。他这法子接地气,没啥花里胡哨的,就是实打实管用。杜聿明、宋希濂他们受的苦也不是白受的,沈醉这事儿至少让他们喘了口气。 其实沈醉这招儿还有点意思,不光是应付当时的难事儿,还能看出他这人挺会琢磨。他以前干军统的时候就机灵,后来日子不好过了,他也没闲着,总能找到法子让自己活下去。1967年那会儿,他扫厕所不是为了讨好谁,就是想把日子过下去,顺便拉大伙儿一把。这种人,搁哪儿都饿不死。反过来看,那些管事儿的人也够呛,天天盯着这些老头儿找茬儿,日子过得估计也不舒坦。
1969年,粟裕给老部下许世友打了个电话,说“老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请关照一下”
【4评论】【20点赞】
墨鱼蛏子
车轱辘话蹭热度
tssh
沈醉?军统的得力干将,莫名其妙留在大陆被我党俘虏[开怀大笑]这人生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