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艰苦漫长的斗争历程中,相对与敌人面对面作战的公开战场,还有一条为夺取革命胜利起过重大作用的隐蔽战线。鲜为人知的是,周恩来就是这条战线的主要创始人和杰出统帅。 很多人一提到战争,第一反应就是枪炮声和冲锋陷阵。但实际上,在革命年代,还有一群人,他们拿的不是枪,而是情报、密码、地图和假身份。他们的敌人,有时候不是端着枪的士兵,而是同桌喝茶、同路散步的人。而周恩来,就是带领这支队伍的灵魂人物。 很多年后,人们都知道周恩来是共和国的总理,是外交场上的大家,但在更早的时候,他其实是那个静静坐在地图前,思考下一步怎么让敌人找不到我们的人。 我们从头说起。 1927年夏天,形势急转直下。蒋介石已经开始大规模清党,国民党内部亲共势力也在被连根拔起。共产党人必须尽快做出回应。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这场起义,说到底,是一次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搏命一击。周恩来成为前敌委员会书记,直接负责。 周恩来对保密的重视,从这时候就体现得淋漓尽致。连他最亲近的妻子邓颖超,也是在他动身前几个小时才知道他要离开武汉去九江。去哪?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这些问题,邓颖超一句都没问。她后来回忆,说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沉默。那个时候,保密就是生命。 7月27日,周恩来到达南昌,住进了花园角2号。朱德已经在那里等待多日,准备工作做得细致到地图上的小路、敌军的岗哨都一清二楚。周恩来一见朱德带来的情报,连连点头。细节决定成败,这在南昌起义里体现得非常彻底。 起义前的会议也十分隐蔽。叶挺和贺龙召集的军官会议,选在普通人完全不会注意的教学楼和教堂,警戒布置得滴水不漏。传达命令更是逐级推进,排长和班长都是起义前一刻才知道要干什么。哪怕是南昌起义警卫队的班长粟裕,直到行动前几个小时,才接到整装待发的命令。 粟裕当时还在背包上琢磨:“到底是我们打人家,还是人家打我们?”谁也不知道。周恩来路过,停下来跟战士们聊了几句:“同志们,要准备打仗了,怕不怕?”一句简单的话,既是鼓劲,也是最后的确认。 实际上,南昌起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周恩来对情报和保密工作的精准掌握。敌人完全没有料到这次袭击,仓促应战,很快被击溃。 南昌起义之后,周恩来开始着手更系统地建设党的隐蔽战线。他清楚,仅靠一次次的突击行动,不足以支撑整个革命。他要的是一套成熟、科学、能与敌人长期较量的体系。 于是,中央特科成立了。 当时的上海,国民党特务几乎无处不在,街头巷尾都可能是敌人的眼线。共产党人在这里工作,随时可能被抓。为了活下来,必须有一套专业的保密系统。周恩来亲自设计中央特科的架构,制定规章制度,从密码、化装、逃脱到情报传递,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 中央特科下设四个科,各司其职:总务、情报、行动、通讯,分工极细。周恩来甚至亲自为特科人员上课,教他们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何辨别敌人的反侦察,甚至还带他们去海上训练射击。不是所有人都能想象得到,周恩来在办公桌前是那样严谨细致,在训练场上也能一丝不苟。 中央特科最大的价值,就是在敌人心脏内部安插了眼线。比如杨登瀛,表面是国民党中央驻沪特派员,实际上是中央特科的重要情报员。他给周恩来提供了大量关于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核心信息,甚至直接参与了营救被捕同志。 还有宋再生,打入了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和陈赓一起处理了叛徒,及时阻止了内部泄密。说到底,隐蔽战线并不是单纯的“卧底”故事,而是一套完整的情报生态,每一步都要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执行。 但敌人也并非吃素的。 1931年,是中央特科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顾顺章知道太多党的核心机密,他知道上海所有重要机关的位置,知道许多领导人的住处。 当天,周恩来得知消息后没有慌张。他立刻组织紧急会议,迅速调动人手销毁文件、转移领导人、废除一切顾顺章知道的联络方式。整个转移行动几乎是与时间赛跑,稍慢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周恩来和陈云、聂荣臻、陈赓等人连续奋战,连夜转移了中共中央、江苏省委和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机关,很多同志甚至在睡梦中被叫醒,迅速转移。最终,敌人扑了个空。 这一仗,周恩来赢得漂亮。不是在枪林弹雨里,而是在与时间、与信息的竞速中。这就是隐蔽战线最真实的样子:看不见的硝烟,但生死就在一线之间。 其实,回头看,这条隐蔽战线的本质就是三个字:严、细、快。 严——纪律严明,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一丝侥幸心理。 细——工作必须做到极致,任何小疏忽都会酿成大祸。 快——情报的传递、反应的速度,必须比敌人更快一步。 周恩来一生低调,不喜欢被人吹捧,但他在隐蔽战线上的贡献,实在无法被忽略。 如果没有周恩来,或许南昌起义的保密不会做到如此严密,或许中央机关早在顾顺章叛变时就全军覆没。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黑暗中默默负重前行的人。 周恩来,就是那个带领他们的人。
1968年毛主席点名此人执掌京畿,周恩来临终哭诉:不是我要关他的“老陈,你说我
【4评论】【39点赞】
玉口士心
谁告诉你南昌起义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