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竟然认为主席年代应该把民生而不是国防放在第一位,这观点是多么荒谬。 以晚清为例,晚清多次外战失败之后意识到“坚船利炮”的厉害,下决心打造北洋舰队。 北洋舰队花费甚巨,仅购买军舰就花了800多万两白银,加训练,后期维护,花了2000多两白银。清政府觉得负担太重了,拔经费就抠抠搜搜了,导致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开战前夕已经明显比日本舰队落后,弹药都不足。 街头巷尾常有人说,百姓的吃饭穿衣才是头等大事,军舰大炮没那么紧要。 听上去似乎有道理,日常柴米油盐摆在眼前,战场硝烟远在天边。 可历史翻开一页,就让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晚清时期的经历恰好把这条逻辑反过来写:国门一旦洞开,民生转眼碎成纸片,想再拾起来难如登天。 鸦片战争的炮声响过,紫禁城里的人才发现,列强的蒸汽铁甲能够劈开千年的江山。那以后,关税被割走,口岸被迫开放,沿海商埠的灯火再亮,也照不热内陆百姓的锅台。 外债像吸盘一样贴在财政上,田赋再怎么加码都填不满国库的窟窿。 人们嘴里说着要修水利、赈灾荒,可一旦洋枪洋炮按着脖子要通商赔款,再好的民生方案都得往后让位。 国防缺口越大,民生负担越重,这种因果关系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次次被印证。 就在这情况下,北洋舰队被推上舞台。李鸿章明白,要想挡住外海的黑船,必须有自己的钢铁长城。于是英国造船厂开出单子,七八百万元白银换来一艘艘排水量惊人的铁甲舰。 仪式办得很隆重,龙旗迎风猎猎,甲板上铜炮闪着光。 可热闹过后,日常开销才是真正的拦路虎。舰员训练烧钱,锅炉保养烧钱,炮弹演习更是把银票当柴火。原本写进预算的维护费常常被挪去别处,年底审核,账目上一片空格。 有人把窘境描述得直白:大海里的铁疙瘩像饿马,得天天喂草,可马棚连草料都欠着几车。 资金周转紧张的同时,内务又拖后腿。 军令系统冗杂,上下级指令隔着奏折兜圈。南洋、福建等几支水师各自为政,防区划分模糊,弹药口径都凑不齐。 军校里的海图、望远镜偏又缺少,到练兵时只好靠旧本子画来画去。 有年轻水兵写信回家,说远眺甲板像看戏台,排队操炮却像在沙地划拉木棍。训练打空包弹,轮到实弹射击得精打细算,怕一个走火就把季度指标烧完。 短短几年,北洋舰队从“亚洲第一”滑成“勉强凑数”。 日本趁势扩张,一边汲取英国顾问的最新战术,一边把军费分毫不差地砸进舰炮和弹库。 等黄海浪头卷起,双方差距已经拉开。 一八九四年,海防警钟划破静夜,舰队驶向鸭绿江口。 北洋将士临战心里明白,船是好船,炮也不差,可底气偏短。弹药储备不足的消息在军港里传开,大家只能把火药包封得更紧。 开战那天,甲午的日头照着双方面板,北洋舰炮的射速一开始并不慢,道道火光划出抛物线。 不过没过多久,弹药号手就开始翻找备用库。对岸的日本舰船机动灵活,用速射炮织起网一样的火线。北洋几艘主力舰在炮火毯式覆盖下中弹起火,救援链路却因无线电匮乏而脱节。 海面上浓烟滚滚,把脚下的碧波熏成灰色。 战斗结束时,北洋主力重创,曾经引以为傲的旗舰被海水吞没。消息送到都城时,百姓才知多年的捐税并未把铁甲舰保住,反而随波漂远。 军事溃败往往伴随着经济雪崩。清廷被迫签下重额赔款,银两从国库流向他国。 为了填补这个深坑,朝廷不得不抬高田赋、开征厘金,转了一圈,账单又落在百姓肩头。 农户刚刚熬过虫灾干旱,新一轮加税就压到门槛。粮价飞涨,手工业者也因外货倾销失去订单。 市井里有人感叹,北洋舰队沉在海里,可欠下的债务像钉子,一颗颗钉在老百姓的算盘上,再也拔不掉。 后世回望,假设北洋舰队当年能持续获得维修、训练、补给全套经费,会不会改变甲午战局,没人能给绝对答案。 但有一点早被事实验证:当一个政权把安全屏障搭得牢靠,外债赔款便不会滚雪球般砸向民生。 朝廷若能在修海防、购炮弹、练水兵上舍得下本,或许日后省下的何止数倍银两,更能换来更平稳的社会心理。老百姓不必担心明天的田赋翻番,商贾也不用年年提心吊胆地防着外资倾销。 民生与国防的顺序,恰恰在这里完成倒置:想保护饭碗,得先把刀枪磨亮。 有人质疑,把钱花在军舰上会不会拖慢经济建设。 晚清档案给出回应。那时的纺织、矿冶、铁路项目其实也在推进,可一旦赔款协议落地,本来有限的机器就被海量白银抽干了资金。 军费若能提早到位,外债赔款也许压缩,民用项目反而能存活。 换句话说,国防投入充足并不必然挤占民生,它更像保险:投入不算收益,但缺席就可能让之前的家底一夜归零。 时光流转,今日世界格局并不平静。 技术更迭催生新型威胁,能源通道、产业链、信息网络层层相扣。每当舆论又把“提高福利” 与“削减军费”拿来对比,晚清的警钟都会随之震动。 民生议题当然重要,可一旦大国博弈升级,谁来保证粮价汇率不被外力撼动?谁来保护远洋货轮安全抵港?倘若防线失守,再多的福利条款都可能沦为空谈。 历史并非宿命,却是一份持续发声的提醒:安全先行,民生才能稳步前伸。
1941年,苏军屡战屡败,斯大林不得不六次向毛主席请求派兵援助,然而每次都遭到毛
【2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