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郭松龄发动兵变,特意给张作霖送了个棺材。棺材打开时,张作霖直接愣在原地,扶棺痛哭。原来,棺材并不是空的,里面装着五虎将之一的姜登选,且木板上遍布抓痕,显然是被活活闷死的! 1920年代的东北,奉系军阀表面上风光无限,张作霖靠着强硬手腕和灵活策略,把奉系打造成北方最有势力的军阀集团。可光鲜背后,内部早就埋下了炸弹。奉系的核心将领分成两派:老派是张作霖的铁杆兄弟,像姜登选这样的“五虎将”,靠资历和忠诚吃饭;新派则是郭松龄这样的少壮派,推崇军事改革,瞧不上老派那套土匪作风。两派理念不同,利益也对不上,矛盾越攒越多。 张作霖呢?他更信任老派,毕竟这些人跟他一起打江山,感情深。可新派手里有兵,手握实权,郭松龄尤其是个硬茬。他早年在奉军崭露头角,打仗有脑子,手下部队战斗力强,渐渐成了张作霖离不开的人。但张作霖偏心老派,资源和地位老往姜登选这些人身上倾斜,郭松龄心里早就憋了一团火。 郭松龄跟姜登选的梁子,具体起因没人说得清,但奉系内部派系斗争绝对是导火索。姜登选是张作霖的老兄弟,打仗勇猛,手下有一帮死忠,可脑子不怎么灵光,属于典型的“老派武夫”。郭松龄正好相反,他受过新式军事教育,看不上姜登选这种靠蛮力吃饭的人。两人职位差不多,但张作霖明显更宠姜登选,升官发财总少不了他的份。 有传言说,姜登选不止一次在张作霖面前挤兑郭松龄,说他“书生带兵,不顶用”。这话传到郭松龄耳朵里,等于火上浇油。他本来就觉得自己才华被埋没,再加上老派处处压他一头,怨气越积越深。1925年,这团火终于烧起来了。 1925年,张作霖跟直系军阀开战,奉军内部却乱成一锅粥。郭松龄觉得时机到了,他联络了冯玉祥,想借机推翻张作霖,自己当东北王。这时候,姜登选站出来反对,带着老派人马跟郭松龄对着干。结果姜登选兵败被俘,落到了郭松龄手里。 郭松龄没急着杀他,而是想了个狠招。他让人把姜登选塞进棺材,钉死,送给张作霖。这招太毒了,既是报复姜登选,也是警告张作霖:老派挡我的路,这就是下场。姜登选在棺材里拼命挣扎,抓痕就是证据,可惜没人救得了他。 郭松龄动手时,奉军内部已经四分五裂。他带着自己的部队直扑奉天(今沈阳),一路势如破竹。张作霖没想到自己人会反水,仓促应战,手忙脚乱。棺材送到时,张作霖正在指挥作战,看到姜登选的尸体,他气得发抖,但更多是心寒。姜登选死了,老派少了个主心骨,新派却没占到便宜。 郭松龄本来胜券在握,可冯玉祥临时变卦,日本关东军也插了一脚,暗中帮张作霖。兵变最后失败,郭松龄被张作霖抓住,处决时才47岁。奉系这场内讧,死了不少人,元气大伤。 姜登选的死和郭松龄的叛变,暴露了奉系最大的问题:派系斗争不解决,早晚要崩盘。张作霖靠个人威望压着,可压不住人心。他后来虽然赢了兵变,却也明白奉系内部再也拧不成一股绳。1928年,他被日本人炸死,奉系彻底散了。 这事搁今天看,像极了公司里派系内斗,老板偏心,最后谁都落不了好。姜登选死得惨,郭松龄也没讨到便宜,张作霖更是输了未来。权力这东西,真是害人不浅。
1969年,粟裕给老部下许世友打了个电话,说“老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请关照一下”
【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