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寿之母”今年元旦离世,1902年出生的林蛇母,共有100多名儿孙,可让人

山河蕴含力量 2025-07-01 19:12:10

“中国长寿之母”今年元旦离世,1902年出生的林蛇母,共有100多名儿孙,可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她居然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坏习惯”,这么多年基本就没断过! 在老人生前居住的闽南红砖古厝里,70岁的小儿子黄春风正在整理母亲的遗物。堂屋墙上的族谱记录着这个大家族的六代人,从老人到刚满周岁的玄孙,血脉相连。黄春风轻抚着一个印有“人民公社好”字样的粗瓷碗,这是1958年村里分给各家的物件,母亲一直舍不得扔。 厨房灶台上,一个装着凝固猪油的搪瓷缸子格外显眼。黄春风的女儿黄翠凤说,这是奶奶最爱的调味品。老人一辈子都喜欢在米饭上淋一勺猪油,再撒点酱油,这个习惯保持了很长时间。即使后来医生建议少吃油腻,她偶尔还是会让重孙们给她的饭里加一点。 当地医院的老年病科医生解释,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猪油确实是重要的营养来源,含有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虽然现在不提倡多吃,但对于习惯了这种饮食的老人来说,适量食用也无妨。 林蛇母的一生并不平坦,7岁时生母病逝,继母对她并不友善。12岁那年,她就要每天天不亮去溪边捞蚬子贴补家用。村里的老档案里还保存着民国时期的赈灾名册,上面有她领取救济粮的记录。 抗战爆发时,23岁的她正抱着刚出生的长子。日军轰炸村庄,她带着孩子躲进甘蔗地,靠露水和野果撑了好几天。村里的老人们还记得,她后来常说:“只要人还活着,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最艰难的是三年困难时期,她要养活七个孩子。白天带着孩子们挖野菜,晚上去海边摘红树林的果子充饥。即便如此,她还是把稍微好一点的食物留给身体虚弱的丈夫。 老人的长寿或许与她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关,邻居们说,她八十多岁时还保持着早起的习惯,夏天五点就坐在院门口梳头,冬天也不会晚于六点。每天清晨,她都会边听收音机边活动手指,在藤椅扶手上轻轻敲击,说是能让手指灵活。 更重要的是家人的陪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照顾老人的子女们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轮流记录母亲每天的饮食起居。最后一篇日记写于2024年12月31日:“妈妈今天胃口不错,喝了两碗八宝粥。晚上听完芗剧,她说戏里的苦命人最后都有了好日子。” 这种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让老人晚年生活充实而温暖。大儿子负责陪她聊天,二女儿擅长做她爱吃的闽南小吃,孙辈们教她用智能手机看戏曲视频,重孙们则是她的开心果,常常逗得她合不拢嘴。 村支书林建国说,老人的乐观影响了整个家族。她常对晚辈说:“日子再难也要往前看,就像溪水总会流向大海。”这种朴素的人生哲学,让这个大家庭始终和睦团结。 整理遗物时,家人发现了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老人积攒的压岁钱。每个红包上都写着孙辈的名字,最小的一份是给刚出生的玄孙准备的。黄春风红了眼眶:“妈妈走得很安详,就像睡着了一样。她这一生虽然吃了很多苦,但最后几十年过得很幸福。” 老人的离世让村民们感慨万千,她不仅是村里最年长的人,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她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巨变。她的故事告诉我们,长寿的秘诀或许不在于某种特殊的饮食,而在于乐观的心态、规律的生活和家人的关爱。 如今,林蛇母老人安息了,但她留下的不仅是一个六世同堂的大家族,更是一种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正如她常说的那句话:“活着就是福气,知足就能长寿。” 主要信源:(九派新闻——福建最长寿老人今日出殡 膝下子孙100多人 村干部:老人100岁还能自理)

0 阅读:1
山河蕴含力量

山河蕴含力量

不愿面对现实的奶茶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