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台湾知名女主持人吴小莉来到浙江寻亲,见到了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哥哥,而哥哥家的景象却让她震惊,之后她便做了一个决定......
谁能想到,凤凰卫视的当家花旦吴小莉,会出现在浙江新昌一个摇摇欲坠的泥瓦房前。 这里的一切,与她在香港主持节目、采访名流的璀璨世界格格不入。
屋里住着她同父异母的哥哥一家,年迈的嫂子愁容满面,而她那素未谋面的亲侄子,正因重病躺在医院,高昂的费用几乎要压垮这个家。 吴小莉的到访,不是什么扶贫纪实,而是一场迟到了半个多世纪的寻亲,这背后,是一个被时代洪流冲散的家庭,一段横跨海峡的悲欢离合。 故事的源头,是她的父亲吴振华,半个多世纪前,日寇侵华,家住浙江新昌的吴振华竟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从此身不由己。
后来内战爆发,国民党的队伍退居台湾,吴振华就这样被时代的巨浪卷到了海峡对岸。 在台湾,吴振华以为此生再无归途,便将大陆的妻儿深埋心底,成了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他与当地女子吴秋瑾结婚,而吴小莉就是他们的孩子之一。
他对这个新家庭尽心尽责,可午夜梦回,对大陆妻儿的愧疚,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几十年。 而在海峡的另一边,是另一番光景,妻子陈梅娥抱着幼子,从青丝等到白发,日复一日在村口张望,终生未嫁。
儿子吴伯定对父亲的全部认知,都来自母亲零碎的描述,一个模糊又光辉的形象。 血脉的引力,终究是时间磨不掉的,吴振华年事渐高,思乡之情愈发浓烈,他终于鼓起勇气,向台湾的妻子吴秋瑾和六个孩子坦白了一切。
结局出人意料,妻子吴秋瑾没有一丝怨怼,反而体谅丈夫当年的无奈,甚至鼓励他回大陆寻亲。
这寻亲的重任,很自然地落在了吴小莉身上,九十年代的她,早已是凤凰卫视的台柱子。
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她都是历史现场的见证者和解说者,这份职业带来的便利,让她成了连接两个家庭的唯一桥梁。 两岸关系缓和后,吴振华开始往老家寄信,一封封信里满是半个世纪的思念与歉意,却石沉大海。
直到他通过同乡辗转打听,才确认了陈梅娥和吴伯定的消息,当得知陈梅娥为他守了一辈子,独自拉扯大儿子时,吴振华心痛难当。
他再次提笔,坦陈了自己在台湾的家事,陈梅娥的回信让他老泪纵横,信里没有一句责怪,只盼着儿子吴伯定能亲眼见见父亲。 2000年,吴小莉带着父亲的嘱托,飞往浙江,寻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甚至撞见过想冒名认亲的骗子,但记者的敏锐让她一眼识破。
最终,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她找到了那个泥瓦房,见到了“大陆母亲”陈梅娥和哥哥吴伯定。 兄妹相见,没有丝毫陌生,可当吴小莉走进哥哥的家,看到那几乎家徒四壁的景象时,心里五味杂陈。
她紧紧握住陈梅娥老人的手,替父亲道歉,也替父亲倾诉思念,陈梅娥早已泣不成声。 更沉重的打击还在后面,吴小莉从哥嫂口中得知,他们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亲侄子,因重病住院,家里已经准备卖掉这唯一的栖身之所来筹钱。
看着哥嫂脸上那份被生活逼到绝路的无望,吴小莉心里有了决定。在医院,她看到了病床上虚弱的侄子,几天后,吴小莉告别亲人,返回台湾。 又过了几天,哥哥吴伯定揣着东拼西凑的几千块钱去医院缴费,却被告知,住院费早就有人结清了,甚至后续的治疗费都已预付。
他一问才知,是妹妹吴小莉离开前,悄悄为侄子付清了所有费用,这份不动声色的慷慨,让这个朴实的农村汉子百感交集,半天说不出话来。 吴小莉的这次寻亲,叩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不久后,吴振华带着台湾的妻子吴秋瑾,一同回到了大陆故里。
两个家庭的成员终于站在一起,拍下了一张迟到了五十年的全家福,照片里,血脉亲情超越了历史的隔阂与个人的苦难。 吴小莉不仅认下了陈梅娥这位“母亲”,也向哥哥承诺,今后会一直照应这个家。 一个家庭被时代撕裂的悲剧,最终在血脉亲情与人性的良善中,找到了迟到半个世纪的圆满。 这或许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它能轻易地碾碎一代人的命运,却无法真正隔断血浓于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