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15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可是他却不给母亲下葬,就停放在马路边,行人看到后上

瑶星隐雾岚 2025-07-01 18:57:51

孔子在15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可是他却不给母亲下葬,就停放在马路边,行人看到后上前问他这是干什么?孔子说:“妈死了,不知道爹是谁,没法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叫丘的男孩,因为头顶形状特别,中间凹四周高,大家都叫他"丘",这孩子生下来就不太走运,三岁上就没了爹,他爹叔梁纥是个六十多岁的武官,和他那年轻的娘颜徵在结合不被人看好,躲在尼山才生下了他。 没了爹的日子特别难熬,家里的正房太太把他们娘俩赶出家门,颜徵在带着小孔子只能搬到曲阜讨生活,母亲整天帮人洗衣缝补,小小的孔子也跟着干活,黑黢黢的小脸上却总是带着求知的渴望。 这孩子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街坊邻居家的孩子在玩泥巴,他却爱摆弄祭祀的道具,连该摆什么东西、该朝哪个方向都门儿清,六岁那年更是让人惊讶,一个月就能认六百个字,这事儿在街坊邻里传开了,都说这孩子不简单。 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颜徵在看出儿子有学问的天分,咬着牙把他送去了学馆,在那里,孔子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他学得特别认真,像饿了的老虎见了肉一样,别人要三天才能搞明白的东西,他半天就能弄懂,而且他一点不怕难为情,有不懂的就问,学问越积越多。 可是好景不长,十五岁那年,他娘病逝了,年少的孔子完全成了孤儿,但更让他难过的是连爹的坟在哪儿都不知道,没法给娘安葬,他灵机一动,把娘的遗体停在路边,故意引来路人打听,这招还真管用,族人认出他跟叔梁纥长得像,终于承认了他的身份,还帮着把娘安葬在防山的松林里。 从此,孔子总算有了正经的贵族身份,可以好好读书了,他如饥似渴地钻研古籍,抄写《诗经》,天天琢磨着礼乐制度,慢慢地,他开始思考"仁"的道理,觉得做人要有道德,要懂礼貌,要善待他人。 这些年的苦难非但没有打倒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强,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成为有用的人,就得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所以不管生活多艰难,他都死死抓住每个学习的机会,像抓住救命的稻草一样。 少年孔子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学?"答案很简单:学习能让人明白做人的道理,能让人有本事帮助别人,这个想法,后来成了他一生追求的方向。 这就是年少时的孔子,一个在苦难中依然执着追求学问的少年,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起点再低,只要有学习的决心,就能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原本只是为了糊口,孔子在自家小院开了个私塾,他把自己的学问传授给学生,不管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愿意学,他都收,慢慢地,他的名气传开了,各地求学的人纷纷找来,像颜回、子路这样的弟子成了他最得意的学生。 教书育人的日子虽然清贫,但充实快乐,师徒们围坐在一起,讨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孔子不像其他先生那样死板,他常常结合现实情况,让学生们思考问题,这种教学方式特别受欢迎,渐渐地,他的学生越来越多,据说多达三千人。 五十一岁那年,孔子总算熬出了头,当上了中都宰,他干得很认真,推行仁政,老百姓都说他是好官,可是好景不长,因为理念跟当权者不合,他选择了辞职。 这时候,家里也出了问题,他的媳妇亓官氏嫌他没出息,整天抱怨,两人实在过不下去,最后只好分开了,但孔子没有被这些打击压垮,他带着一群忠实的弟子,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 这一走就是十四年,他走遍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到处游说君王,想推广他的治国理念,路上吃尽了苦头,有次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还差点饿死,但他从没放弃过理想。 天不随人愿,这十四年的奔波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回到鲁国后,他又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儿子孔鲤去世了,对于一个六十八岁的老人来说,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打击太大了。 但孔子并没有被悲伤压倒,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潜心整理古籍,编订《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些经典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公元前479年春天,七十三岁的孔子在病榻上说出了他最后的心愿:"只有大道能行得通的时候,天下才是真正属于大家的天下,"说完这句话,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信息来源:扬子晚报——文艺两分钟|说清明,不能不说说孔子;中国新闻网——“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与孔子的父母

0 阅读:1
瑶星隐雾岚

瑶星隐雾岚

瑶星隐雾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