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北大才女王承书一家登船回国,被美国工作人员要求开箱子、脱下衣服,没想到,就在她穿好衣服登船时,对方突然一把抓住她6岁的儿子:你可以走,但孩子不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里,1912年出生的王承书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智,那个年代的女孩大多被局限在家庭的小天地里,但王承书却有着不一样的追求,物理学的深奥公式和复杂理论,在她眼中就像是一首首等待解读的诗,1934年,她以燕京大学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打了所有"女生不适合学物理"论调的脸。 很多人觉得,优秀的女大学生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安心成家就够了,但王承书不这么想,她留校任教,继续在物理学的海洋里遨游,1941年,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远赴重洋,去美国深造,这个决定,让她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王承书遇到了物理学大师乌伦贝克,这位导师慧眼识珠,很快发现了这个东方女性的不凡才华,在乌伦贝克的指导下,王承书钻研气体分子运动论,一头扎进了前沿科学研究中,1944年,她不负众望,拿下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更让学术界瞩目的是,王承书与导师共同创立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这项成果在物理学界引起轰动,她不仅指出了经典理论中的疏漏,还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在美国学术圈,这位来自中国的女物理学家,已经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舒适的工作环境、令人羡慕的科研条件、光明的职业前景,这些本可以让王承书在美国安稳地发展下去,但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她的心开始躁动不安,祖国百废待兴,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她能继续在异国享受优渥生活吗? 从1949年开始,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就在筹划回国,他们小心翼翼地整理研究资料,通过各种渠道寄回国内,生怕这些宝贵的知识无法带回祖国,可是,回国的道路并不平坦,一次次申请,一次次被拒,美国政府显然不愿意放走这位优秀的科学家。 但王承书没有放弃,整整七年,她在等待中坚持,在坚持中等待,终于在1956年,机会来了,然而,就在即将登上归国轮船的那一刻,美国海关人员的刁难,几乎打碎了她的梦想,他们不仅翻箱倒柜,还想扣留她年仅6岁的儿子,这一关,要么放弃孩子独自回国,要么一家人继续滞留美国。 在丈夫张文裕的冷静应对下,通过法律手段和外交交涉,他们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王承书带着全家,踏上了期盼已久的归国之路,这一路,走得异常艰难,但她的心却充满喜悦,因为她知道,自己终于可以用所学报效祖国了。 回国后的王承书很快发现,祖国的科研条件与美国有着天壤之别,但她早有心理准备,既然选择了回来,就要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1956年,王承书先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同时在北京大学教书育人,她深知,国家要发展,既需要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也需要培养年轻的科研力量,然而,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她。 1958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了,王承书被调入原子能研究所,开始研究热核聚变技术,这对她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但她二话不说就接下了任务,为了掌握最新技术,她还被派往苏联学习,在那里,她像个普通学生一样认真钻研,把先进技术和经验带回祖国。 真正的挑战是在1964年,那年,王承书来到核工业部第三研究所,负责铀同位素分离工作,这项技术是制造原子弹的关键,也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实验室条件很差,连个像样的计算机都没有,全靠手工计算,王承书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把实验室当成了家。 在艰苦的环境中,王承书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她常常工作到深夜,草稿纸堆得像小山一样高,为了解决技术难题,她可以连续几个月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这种拼命的工作强度,让她四十多岁就满头白发,同事们还以为她已年过花甲。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承书团队的努力下,高浓缩铀的研制获得成功,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10月16日,当原子弹在戈壁滩上腾起蘑菇云时,她默默地站在幕后,为祖国的这一重大突破感到欣慰。 接下来的十四年,王承书继续在西北荒漠战斗,她很少回家,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条件艰苦,但她从不抱怨,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 1978年,王承书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她把在科研一线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科技人才,1986年退休后,她和丈夫张文裕将毕生积蓄捐出,在西藏建起了希望小学,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回报社会。 1992年,相伴一生的丈夫张文裕离世,给了王承书很大的打击,晚年她虽然饱受白内障困扰,但对科学的热爱从未减退。 信息来源:王承书:为国隐姓埋名30年.慈溪日报
1956年,北大才女王承书一家登船回国,被美国工作人员要求开箱子、脱下衣服,没想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01 18:38:27
0
阅读:123
骏骥
这才是真正共和国脊梁,多多关注他们宣传他们才是真正的正能量,不要把关注放在哪些误国殃民的戏子艺人身上,误导国人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