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0年,沙特是否会重新变成后发穷困国家?中东谚语说:死神清点两种人最快,沙漠里没带水的,油井旁边不做工的,沙特完美踩中两点,返贫是大概率事件,毕竟穷困原本就是资源诅咒的宿命。 沙特这个国家人口接近四千万,本地人和外籍劳工各占了一大半,外籍劳工主要干着建筑、能源、基础服务一类工作,本地人则更多依赖政府庇护,各种补贴、养老金、免费医疗、教育和住房福利,甚至“一人不就业,全家靠补助”的场景并不少见。 沙特的年轻人也不是没想法,但在传统和舒适的社会待遇前,主动去尝试制造业、服务业或创新领域的人仍是少数,本土青年失业超过两成,尤其是初入社会的那波人,想找份满意的工作真不容易。 沙特经济的核心还是绕不开石油,沙特的GDP看起来很体面,人均收入甚至比不少新兴国家高出一大截,这些亮眼数据背后,石油相关产业贡献了一半碗饭,财政收入大头也靠出口石油,要是遇上油价下跌、减产或者国际争端,国家收支立刻捉襟见肘。 即使喊了很多年要多元化经济,但制造业和高附加值产业贡献还是有限,研发投入不到世界平均数的一半,与发达经济体更是没法比,每当国际能源价格波动,沙特财政赤字就会出来“刷存在感”。 沙特政府在2016年抛出了“2030愿景”,大张旗鼓地要发展非石油经济,把制造业、数字经济、金融和旅游都拉进了未来计划里。 高福利下的本地劳动力成本,比印度、菲律宾甚至越南都高出一大截,很多企业宁愿找外籍工人,也不愿付高价请本地人;而沙特青年本身就对基层、生产一线的“苦活累活”不热衷,国民与企业用脚投票,让转型变成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表演。 宗教和传统仍旧蕴藏着巨大的惯性,限制了改革的步伐,比如对女性的穿着规定、对公共行为的限制,这些都影响了旅游和新经济的吸引力,外来的游客也经常因为文化不适应望而却步。 资本与雄心驱动下,沙特近年也推出了不少超级项目,NEOM新城和The Line直线城市,这些工程一面象征着对未来的向往,一面也暴露出巨大的现实难题,几千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让人咋舌,但项目落地进度和实际效果远不如理想。 几年过去The Line的主干道才修了几十公里,建设节奏缓慢,项目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与先进管理经验,但沙特本国积累有限,只能高薪全球招揽人才,这也增加了成本和摩擦。 有人说这些超级工程像是“石油红利堆起来的沙堡”,既吸引了眼球也暴露了转型过程的风险和未知数,高投入带来的未必是高产出,更可能是资源浪费和社会争论。 沙特眼前的难题其实代表了很多资源型国家的共同困境,过去靠一宝吃遍天的路子不灵了,社会保障和新兴经济之间怎么平衡、传统文化和创新活力怎么融合,考验着这个国家应变能力。 超级工程和新能源计划虽然吸睛,但真正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保守与固化结构,激活社会和市场多样的生长力,沙特若想跳出“资源诅咒”的老路,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注定需要更深层的改革、更自信的创新文化和更耐心的制度推进。
未来50年,沙特是否会重新变成后发穷困国家?中东谚语说:死神清点两种人最快,沙漠
小加娱的史书
2025-07-01 18:25:07
0
阅读: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