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 “地底蛟龙”—— 东风 - 15C 当世界将目光聚焦于美国的 “炸弹之祖” GBU-57 时,中国的东风 - 15C 钻地弹道导弹,正如同一条隐匿于云端的 “地底蛟龙”,悄然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强大威慑力。它虽不像东风 - 41、东风 - 17 等导弹那般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成为舆论焦点,但在我国的国防体系中,东风 - 15C 凭借其独特的性能和卓越的战斗力,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东风 - 15C 的射程约为 700 至 850 公里,这一射程范围使其能够在区域作战中发挥关键作用,有效覆盖周边重要目标区域。它采用惯性 + 北斗卫星制导体系,圆概率误差在 10 米以下,这意味着它可以像一位精准的射手,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准确无误地命中目标。无论是隐藏在城市高楼大厦下的地下掩体,还是深藏于偏远山区岩洞深处的军事设施,都难以逃脱东风 - 15C 的 “火眼金睛” 。 其弹头由大长径比厚壁钨合金构成,长度 2.5 米,重量约为 1 吨。这种奢华的原材料选择,源于我国丰富的金属钨储量。金属钨密度大、硬度高,密度和黄金差不多,小小的一块钨方块,就能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它就像是大自然赐予的一把利刃,为东风 - 15C 打造了一副坚不可摧的 “钻地铠甲”,使其成为制造钻地弹和穿甲弹的最佳材料 。 在速度与动能方面,东风 - 15C 的初始版本末段速度可达 6 马赫,动能达到 20.8 亿焦耳,这一数据已经相当惊人。而后期改进型的末端速度更高,钻地深度更是令人惊叹。它可以钻透 70 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层和 90 米深的花岗岩层,这样的钻地能力,在全球钻地武器中都名列前茅。 性能大比拼:东风 - 15C VS GBU-57 从钻地深度来看,GBU-57 虽重达 13.6 吨,但其对普通钢筋混凝土的穿透深度约为 60 米,对中等强度岩石的穿透深度约 40 米 。而东风 - 15C,这个重量仅约 6 吨,战斗部重量 1 吨的 “小个子”,后期改进型却能钻透 70 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层和 90 米深的花岗岩层 。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高手,并非体型庞大就能称霸武林,东风 - 15C 凭借自身独特的 “内功”,在钻地深度上实现了对 GBU-57 的超越。 动能方面,GBU-57 在 1 万米高空投放的落地动能为 13.7 亿焦耳,它主要依靠高空投放后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来实现钻地。而东风 - 15C 初始版本末段速度可达 6 马赫,动能达到 20.8 亿焦耳,后期改进型速度更快,动能优势更加明显 。这就好比两辆不同的赛车,一辆依靠惯性滑行,另一辆则配备了强劲的发动机不断加速,东风 - 15C 凭借强大的动能,在钻地的 “赛道” 上遥遥领先。 弹头设计上,GBU-57 配备的 BLU-127 动能侵彻战斗部,壳体材料为镍钴纲合金,这种合金耐高温耐冲击,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弹头在钻地过程中的结构完整性 。然而,东风 - 15C 的弹头由大长径比厚壁钨合金构成,密度大、硬度高,长度 2.5 米 。钨合金的特性使得东风 - 15C 的弹头更尖、更长、也更硬,侵彻能力更强。形象地说,GBU-57 的弹头像是一把厚重的大锤,而东风 - 15C 的弹头则如同一把锋利的长枪,在钻地时能够更有效地穿透目标。 在打击精度上,GBU-57 采用配备了集成 GPS/INS 制导组件和大型穿甲弹智能引信(LPSF)控制,打击精度较高 。东风 - 15C 使用惯性 + 北斗卫星制导体系,圆概率误差在 10 米以下 。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两者都能较为准确地命中目标,但东风 - 15C 凭借先进的北斗卫星制导,在定位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就像一个拥有精准地图和敏锐感知的猎手,能够在复杂地形中迅速锁定猎物。 使用灵活性上,两者更是有着天壤之别。GBU-57 只能依靠大型轰炸机携带,B-2 最多带两枚,B-52 虽能多带一些,但这两款飞机携带 GBU-57 必须靠近轰炸目标上空才能投掷,这使得它们在面对敌方健全的防空体系时,面临巨大的风险 。而东风 - 15C 则不需要轰炸机携带,一辆发射车就可以执行远距离打击任务,在福建发射,就能轻松打穿台湾地区挖的山洞 。它就像一个灵活的特种兵,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迅速出击,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三天造一架歼-20,中国打算造一千架五代机!西方还在质疑“是否真实”,中国已悄悄
【11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