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个失忆流浪汉,被一对夫妻收留,同吃同住生活了17年。谁料,这天,流

虎皮芳草潭 2025-07-01 16:47:41

2003年,1个失忆流浪汉,被一对夫妻收留,同吃同住生活了17年。谁料,这天,流浪汉看了眼电视后,竟腾的一下,蹦起来三尺高,嘴里直嚷嚷:“我想起来我是谁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对一个失忆了十七年的人来说,自己的过去就是一块被擦得干干净净的白板,而朱家明就是这么个人。 然而谁都没想到,2020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正月,奇迹说来就来了。 当时,他正坐在客厅的藤椅上擦着东西,电视里一则新闻晃过一片竹林,背景音是赤水河。 也就在这时,一句带着浓重口音的“复兴镇”飘了出来,朱家明像是被电击了一样,腾地一下从椅子上弹起,嘴里嚷着:“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我是谁了!” 这一声喊,把收留了他十七年的谭万刚夫妇都惊着了,他们看着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老实人,瞬间明白,那个被藏了十七年的秘密,终于要揭开了。 可在这之前,朱家明连自己从哪儿来都说不清楚,他只记得自己叫“朱家明”,别的,一问就是剧烈的头痛。 而这一切,都源于多年前在福建建阳一个工地的坍塌事故,那次事故在他后脑勺上留下了一道蜈蚣似的疤,也顺道带走了他全部的记忆。 没有过去,更没有身份证,在这个没有身份寸步难行的社会,他自然处处碰壁,没人敢用一个来路不明的人。 没办法,朱家明只能流浪,睡桥洞,翻垃圾桶,靠捡废品换点吃的。 可即使这样,他心里那点想回家的念头也从没灭过,夜深人静时,他总固执地抱着一个搪瓷缸,听福建台的天气预报,好像那是他跟过去唯一的联系。 他也曾无意识地在泥地上画歪歪扭扭的“赤”字,手臂上一块隆起的烫伤疤,更是他这些年流浪生活的无声见证,而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碎片,其实早就指着同一个方向:贵州赤水。 就在他快认命的时候,遇到了谭万刚和雷丽珍夫妇,那是2003年,身为包工头的谭万刚正在招工,朱家明找了过来,上来就摊牌,说自己失忆,没身份证,但能干活,只求给个机会。 谭万刚心里也犯嘀咕,可他媳妇雷丽珍看朱家明一副走投无路的样子,觉得不像坏人,就劝丈夫把他留下。 谭万刚听媳妇的,也就答应了,后来发现朱家明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夫妇俩干脆让他住进了自己家,同吃同住。 朱家明也确实争气,干活卖力,挣的钱全都交给雷丽珍保管,算是报答这份恩情。 就这样,朱家明跟着谭家从福建建阳搬到了浙江云和,一待就是十七年,他渐渐成了这个家的一部分。 他在茶园里学会了用拇指掐茶尖,指纹都被茶碱染成了青褐色,总把最好的明前茶留给谭家的小儿子“小宝”,小宝学走路时就拽着他的裤腿,奶声奶气地喊他“朱伯”。 那声音,总让他恍惚想起记忆深处某个相似的春天,还有一个穿着碎花衫的姑娘,在挂着“赤水供销社”牌匾的柜台后打着算盘。 这些模糊的记忆碎片,在谭家温暖的守护下,一点点沉淀,直到电视上那句“复兴镇”,才终于把所有碎片拼凑完整。 当朱家明把这个惊人的发现告诉谭家夫妇时,他们没有半点犹豫,立马帮他联系了云和当地的城南派出所。 民警根据他断断续续的描述,竟然真的在档案里翻出了一份尘封三十年的失踪记录,采血做DNA比对那天,朱家明盯着物证袋上打印的“赤水”两个字,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画面:1986年离家那天,母亲往他包袱里塞的刺梨干,用的就是这种塑料袋。 亲情跨越了三十四年,在视频通话接通的那一刻彻底爆发,屏幕那头,83岁的老母亲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抹着眼泪,耳垂上的银丁香耳环晃得厉害,那正是朱家明当年用第一笔工钱给母亲打的。 后来,在复兴镇的老宅前,四兄弟合力抬出一口樟木箱,里面一只1979年的搪瓷缸还锃亮如新——正是朱家明在福建流浪时用了多年的那只。 离别那天,谭万刚往朱家明的行囊里塞满了云和雪芽,茶叶罐底下,还压着一张存单,上面是他十七年来所有的工资,这份情义,比什么话都重。 回到赤水河畔的朱家明,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他开始通过直播,向全国网友推销家乡的竹荪,直播间的背景音里,有时还会混进几句浙江童谣,那是他特意放的,为了思念远方的恩人。 他会给谭家的小宝寄去刺梨膏,谭家也照样给他寄来新茶,那张被他擦了近二十年的八仙桌,据说至今还留着一圈擦不掉的水痕,像地图上的标记,连着两家人的情分。 说到底,这是一个失忆的人被一句乡音叫醒的故事,可进一步看,如果不是谭万刚夫妇那十七年的收留和守护,他就算想起了家在哪,还有力气回去吗?这世上有些事,听着像命运安排的奇迹,可说穿了,不过是人心换人心。 【信源】《浙江日报》,《浙江丽水夫妇收留失忆流浪汉的故事》,2016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