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一对红军夫妻在执行任务时失散,女人受了重伤,54年后,她去菜市场买菜,却意外听到丈夫的名字,他还活着吗? 1987年一个清晨,某菜市场里77岁的蒋红英提着菜篮,步履缓慢地穿梭于人流之间。 丈夫病逝多年,儿女成家立业,晚年独居的她,最大的念想不过是每日三餐的烟火气。 当她的目光被一家新开的咸菜店吸引,与店主那位年轻姑娘几句随意的寒暄却让她听到。 姑娘提及的爷爷是位老红军,名叫赵基生。 这个名字在她记忆深处埋藏了54年。 没人想到,这段情缘会在54年后重新碰面。 那么,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活着,却不来找这一家老小? 1928年,年仅11岁的蒋红英,为摆脱童养媳的悲惨命运,从浙江定海老家一路乞讨,历经艰辛逃至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听说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这个瘦弱的女孩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军。 负责新兵登记的年轻战士赵基生,年仅16岁,看着眼前这个面黄肌瘦的小姑娘,反复问她是否真想好了。 蒋红英扬起倔强的小脸,目光灼灼,“你能当兵,我也能!” 这份与年龄不符的勇气与坚定,深深印刻在了赵基生的心底。 部队成了他们共同的家。 战火纷飞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两颗心逐渐靠近。 懵懂的少女情愫,在患难与共的岁月里,生长为坚贞的革命爱情。 1932年,部队转战至湖北随州,在师长廖荣坤的证婚和军长徐向前的批准下,这对年轻的革命情侣举行了极其简朴却充满革命豪情的战地婚礼。 幸福的时光,转瞬即逝。 1933年,国民党对苏区发动了更为残酷的第五次“围剿”,战况异常惨烈。 身为团长的赵基生在激战中身中数弹,身负重伤,被紧急送往后方野战医院。 而在另一场惨烈的肉搏战中,宣传队长蒋红英为了保护文件,也身中数刀。 战局急转直下,部队不得不紧急转移。 重伤员无法随行,两人被迫分开养伤。 赵基生被当地老乡秘密藏在河南新县的老家。 当他挣扎着从濒死的边缘挺过来,能下地行走时,第一件事便是拖着尚未痊愈的身体,四处打听妻子的下落。 得到的消息却是蒋红英重伤后失踪,战友们普遍认为她已凶多吉少。 在遍寻无果的巨大绝望与漫长等待后,万念俱灰的赵基生回到家乡务农。 四年后,面对现实的压力与家人的劝说,他在乡亲的撮合下另娶他人,组成了新的家庭。 蒋红英的命运同样充满坎坷与坚韧。 凭借惊人的求生意志从重伤中挺过来后,她拖着虚弱的身体,千方百计寻找部队。 然而,红军主力为战略转移已踏上长征之路,根据地物是人非。 颠沛流离中,蒋红英一路跋涉回到江苏寻找母亲。 为了安慰病弱的母亲,在家人的安排下,她与一位忠厚的会计张先生成婚。 新婚之夜,蒋红英坦诚地向丈夫讲述了她的红军经历和失去音讯的丈夫赵基生。 令人敬佩的是,张先生非但没有嫌弃,反而对她充满敬意。 建国后,她随调任的丈夫前往河南郑州生活。 五十四年的光阴流转,战争的硝烟散去,心底深处那个名叫赵基生的人,逐渐模糊成了遥远而略带酸楚的符号。 菜市场里的惊天消息,让她确认那位咸菜店姑娘的爷爷确是她失散了半个多世纪的丈夫赵基生。 蒋红英在激动与难以置信中,将一张自己的近照郑重交给姑娘,请她务必转交。 姑娘怀着惊奇与敬意,迅速将照片寄回了河南新县的老家。 当83岁的赵基生颤抖着双手,接过孙辈递来的照片时,浑浊的眼睛凝视着照片上那张虽布满皱纹却依然能让他找回当年轮廓的脸庞。 他向家人确认,照片上的老人正是他以为早已牺牲在1933年战火中的发妻蒋红英! 他甚至向子女展示了一个藏在箱底多年的秘密,一张早已泛黄的蒋红英年轻时的照片,在岁月的侵蚀下依旧清晰,成为他心底永久的珍藏。 得知蒋红英仍在人世的消息,赵家的儿女们既惊且喜。 他们主动牵线搭桥,支持两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重续前缘。 1992年,得知赵基生旧伤复发行动不便,76岁的蒋红英在孙辈的陪伴下,怀着忐忑与期盼,踏上了前往河南新县石岗村的旅程。 当蒋红英的身影出现在村口,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终于再次相见。 跨越五十四年的漫长分离,在那一刻,所有的思念、寻找、误解、痛苦,都融化在这一抱的温暖里。 此后的日子,在子女们的理解和祝福下平静而圆满。 1994年3月25日,两位耄耋老人在新县民政局庄严地登记复婚。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蒋红英一度未被正式认定的红军身份也得以解决。 通过多方搜寻历史档案,并寻访到曾与她并肩作战、仍健在的93岁老红军吴荣庆同志作证,确认了她当年在麻城战役中带领宣传队为前线缝制棉衣的往事。 1994年深秋,一份迟到了半个多世纪、鲜红的红军战士身份证明,终于交到了蒋红英颤抖的手中。 那一刻,赵基生亲手为她佩戴上自己珍藏多年的红五星帽徽,仿佛重回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主要信源:(人民资讯——泪目!央企“老革命”夫妻临终遗愿见证忠诚与坚守)
1969年,粟裕给老部下许世友打了个电话,说“老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请关照一下”
【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