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为官时有3不贪:科举钱不贪,赈灾款不贪,最后一条略显高明 和珅不贪科举钱。这听着挺意外吧?毕竟科举是古代读书人翻身的梯子,多少人挤破头想走后门。可和珅偏偏不在这上面捞油水。为什么?其实不难懂。 科举是清朝的命根子,是选拔人才的根本,皇帝看得比什么都重。乾隆爷尤其在乎这个,亲自抓科举考试,出了名的眼里揉不得沙子。和珅再贪,也不敢在这块动歪脑筋。因为一旦被抓到把柄,那就是直接跟皇帝对着干,后果不是抄家能解决的,可能脑袋都保不住。 再说,科举这事牵扯太广,考生、考官、地方官员,哪个不是盯着?和珅要是伸手,消息传出去,立马成众矢之的。他靠着乾隆的信任混饭吃,这种得罪天下读书人的傻事,他才不干。所以,这不贪,不是他不想,是他不敢,也不能。 但话说回来,这也算他聪明的地方。科举钱虽然诱人,可那是块烫手山芋,碰了就得翻车。和珅能掂量出轻重,说明他不是一味瞎贪,至少知道给自己留条后路。赈灾款不贪。这听着是不是有点“高尚”的味道?毕竟赈灾款是救命钱,贪了容易天怒人怨。可别急着夸和珅,咱们得把这事掰开了看。 清朝那会儿,天灾人祸不少,洪水、地震、饥荒,哪个不靠朝廷拨款救济?和珅管着户部,赈灾款经常得经过他的手。他要真贪这笔钱,不是没机会,可他偏偏没下手。原因有两点。 赈灾款是皇帝的“面子工程”。乾隆爱把自己塑造成仁君,赈灾这事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他的名声。和珅要是敢在这上面动手脚,等于砸皇帝的招牌。别看他平时宠着和珅,真惹毛了,乾隆翻脸可不认人。赈灾款这东西,太敏感。老百姓饿急了Pillars of the Earth盯着这钱使劲监督,地方官员也得查账。和珅要是贪了,藏不住,查出来就是大事。他可不想因为这点钱把自己搭进去。 所以,这不贪,不是和珅心善,而是他算得清楚。这钱贪了,风险太大,回报还不一定高。和珅精着呢,他知道哪些钱能拿,哪些钱碰不得。这种算计,说不上高尚,但确实挺务实。 最后一条,也是最让人意外的,和珅不贪军饷。这听着有点玄乎,毕竟军饷是大头,贪点好像也看不出来。可和珅偏偏在这上面收手了。这条听着高明,其实藏着他最深的生存智慧。 军饷是军队的命脉,清朝那会儿,边疆战事不断,军饷要是出了问题,兵变可不是闹着玩的。和珅再贪,也明白一个道理:没军队撑着,大清早完了。他要是敢动军饷,等于自掘坟墓。皇帝靠他捞钱,可前提是得保证江山稳当。军饷这块,谁碰谁死,和珅心里门儿清。 再说,和珅虽然管钱,但军队的事他插不上嘴。军饷从户部拨下去,直接到将领手里,他想贪也没那么容易。加上军中派系复杂,他一个文官,哪敢去惹那帮拿刀的?所以,这不贪,既是形势所迫,也是他给自己留的活路。 有人说,这算和珅的高明之处。他知道自己的权势全靠皇帝撑腰,军饷这块要是乱了,皇帝第一个饶不了他。他不贪军饷,不是为国为民,而是为自己。能看出这点,说明他确实比一般贪官多长了个心眼。 聊到这儿,和珅的“三不贪”算是讲明白了。科举钱不贪,是怕砸了皇帝的饭碗;赈灾款不贪,是不想毁了皇帝的面子;军饷不贪,是不敢断自己的后路。说白了,这三不贪,不是他有多清高,而是他太会算账。 和珅贪归贪,可他不是没脑子。他知道哪些钱能拿,哪些钱是雷区。这种“选择性贪污”,恰恰是他能爬到高位的原因。他不是不贪,而是贪得有章法,知道什么时候该收手。这种心思,不能说他多伟大,但确实有点东西。 当然,也别把这想得太玄乎。和珅不贪这三样,可在别的方面,他捞得一点不含糊。比如土地、商贸、盐政,他哪样没插一脚?抄家时,光珍宝古玩就装了几大仓库。所以,这“三不贪”,不过是他在贪污生涯中的一小块遮羞布,挡不住他本质上还是个大贪官。
彭老总为何在民间的声望特别高?我国开国十大元帅,要是说在民间的声望,最高的恐怕
【6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