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10年代的夫子庙,那热闹劲儿可比现在的网红商圈还带劲。那会儿这地界儿可不只是逛庙会的地方,简直是南京城的“生活大舞台”——你从早到晚来这儿,耳朵里就没断过声响:挑着担子的小贩沿街喊着“糖粥藕哦——”“梅花糕热乎的——”,戏楼里的锣鼓点儿隔着河都能听见,还有说书先生在茶馆里拍着醒木,围一圈人听得直拍大腿。 照片里那“天下文枢”的牌坊,可不是随便立的。虽说这会儿科举早停了(1905年就废了),但夫子庙旁边的江南贡院还在,不少老南京还把这儿当“文脉宝地”。那会儿贡院一部分改成了新式学堂,另一部分成了摆摊的地方,卖笔墨纸砚的、租小说唱本的挤在一块儿。 河岸边那些小船也有讲究,不光是载游客的画舫。那会儿秦淮河还是城里重要的“运输线”呢,早上能看见渔民划着小渔船送刚捞的鱼虾到岸边,下午就有货郎撑着船送货,米行、布庄的伙计站在码头等着卸东西。到了晚上才更妙,船家会在船头挂起马灯,灯光映在水里晃晃悠悠,船上要是有客人,还会点起烟灯(那会儿抽水烟是时髦事),烟圈混着河风里的脂粉香、酒菜香,难怪有人说“晚上的秦淮河,连风都是甜的”。
20世纪10年代的夫子庙,那热闹劲儿可比现在的网红商圈还带劲。那会儿这地界儿可不
历史小破
2025-07-01 07:44:42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