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的绍兴酿酒作坊,你看照片里那两位匠人,手上的活儿没几十年练不出来

历史小破 2025-07-01 07:44:42

20世纪30年代的绍兴酿酒作坊,你看照片里那两位匠人,手上的活儿没几十年练不出来——那个正往陶瓮里倒料的,指节准得很,抓的糯米分量分毫不差,这米都是头年秋收的晚稻,得在石臼里舂掉壳,再用清水泡上三天三夜,泡到米粒能一掐就碎才算合格。旁边那位拿着长木勺搅动的,是在翻拌酒曲,这酒曲讲究“三伏天踩曲”,用的是本地的辣蓼草和早籼米,得光着脚踩出黏性,再切成方块阴干,据说踩曲的姑娘脚汗都得少,不然坏了曲料可要遭老辈人骂。 周围那些大酒坛也有讲究,都是本地陶窑烧的“绍兴坛”,坛口越小越金贵,能让酒气跑得慢。坛子摆的时候得“脚踩泥”,就是坛底垫着特制的红泥,说是能防潮,还能让酒在坛里慢慢“呼吸”。作坊里看着简陋,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墙角那口大缸是“发酵缸”,糯米蒸熟了拌上酒曲,就得在缸里捂上四十多天,温度全凭匠人手感——手插进米堆里,不烫不凉,刚好像春日河水的温度,这火候差一点,酒就可能酸了或者淡了。 那会儿绍兴城里城外,大小酒坊得有上百家,像“沈永和”“云集”这些老字号,早就凭着这手艺闯出名堂了。但不管是大坊还是小作,有个规矩不能破:酿酒得看“节气”,寒露之后才开酿,说是“冬水冽,酒质清”,所以照片里这场景,十有八九是深秋时节。匠人们身上那件蓝布短褂,袖口都磨出毛边了,却总带着股子酒气,洗都洗不掉——他们这辈子跟酒打交道,身上的老茧、手上的酒香,都是最好的“从业证”。

0 阅读:0
历史小破

历史小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