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间,新疆巴里坤被叛军围困,总兵何琯率四千守军苦守十三年。他们吃树皮、啃皮甲,宁死不降。光绪二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在戈壁滩遇见衣衫褴褛的何琯等人。左帅含泪问:“你们怎么活下来的?“何琯答:“天天盼着大帅来。“ 何琯,清朝同治年间的一位总兵,算不上什么显赫人物,但他的名字却因巴里坤那十三年而刻在了历史上。他不是那种书里常见的英雄,出身普通,靠着一步步打拼才坐到这个位置。巴里坤呢,则是新疆东北部的一个重镇,地理位置关键得很,扼守着天山北麓的交通要道,是清廷控制西域的战略支撑点。丢了这里,等于把新疆的门户大开。所以,守住巴里坤,不是小事,是天大的责任。 何琯带着四千守军驻扎在这儿,日子本来就不好过。西北边疆苦寒,物资匮乏,守军大多是普通士兵,装备也谈不上精良。可谁也没想到,这地方会变成一座孤城,被叛军围得死死的,整整十三年。 同治初年,新疆局势乱得一塌糊涂。回民起义、外部势力入侵,清廷的控制力几乎崩盘。巴里坤这座小城,就这么被叛军围住了。围困开始时,何琯手下的四千守军还有点存粮,能撑一阵子。可时间一长,粮食没了,补给断了,城里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 先是吃马匹,后来连树皮都剥下来煮着吃。皮甲、皮带,能嚼的都嚼了。有人饿得受不了,想投降,可何琯硬是压住了。他知道,投降不仅是自己丢命,巴里坤一丢,整个新疆的防线就完了。守军里也不是没怨言,但大多数人还是咬牙跟着他熬。十三年啊,说起来容易,真熬下来,得有多硬的骨头? 这期间,叛军没少攻城,可巴里坤的地势加上何琯的死守,愣是没让对方得逞。守军人数慢慢减少,饿死的、病死的、战死的,到最后能站起来的都没多少了。可他们就是没松口,没让叛军跨进城门一步。这种坚持,靠的不是啥高大上的理想,就是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光绪二年,左宗棠带着大军西征,目标是收复新疆。这位老帅爷,六十多岁了还亲自上阵,带着几十万清军一路打过来,硬是把叛军压了下去。收复新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左宗棠用了好几年,才把局势稳住。 等到他打到巴里坤附近,已经是1876年了。听说城里还有清军活着,他赶紧派人去接应。结果在戈壁滩上,看到的是一群衣衫破烂、瘦得皮包骨头的人,走在最前头的,就是何琯。左宗棠眼眶一红,问了一句:“你们怎么活下来的?”何琯回答得很简单:“天天盼着大帅来。” 这话听着朴实,却挺震撼。十三年,他们没指望过朝廷的援兵——那时候清廷自顾不暇,哪有余力管这么远的边疆?可他们也没放弃,硬是靠着这点盼头撑了下来。何琯不是在拍马屁,他说的是实话:盼着有人来解围,盼着自己守的这片地还有意义。 何琯和他的四千守军,不是啥传奇人物,没啥惊天动地的故事。可他们的坚持,实打实地给左宗棠争取了时间。巴里坤没丢,新疆东北的门户就没塌,清军收复失地时少了一大块后顾之忧。 这十三年,不是光靠意志力就能撑下来的。何琯得管着粮食分发,得安抚手下的情绪,还得组织人手修工事、打退敌军。他不是啥圣人,肯定也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死守。这份担当,搁在谁身上都不轻松。 再说那些士兵,吃树皮、啃皮甲,饿得前胸贴后背,还得扛着枪上城墙。他们不是不怕死,是实在没退路了。投降可能活命,可他们跟着何琯,宁可饿死也不低头。这种骨气,不是天生的,是被逼出来的。 何琯的事迹,搁在当时不算啥大事。清朝末年,乱七八糟的事太多,谁顾得上一个边疆小城的总兵?可翻开史书,这十三年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说明啥叫责任,啥叫坚持。左宗棠后来收复新疆,固然是他带兵有方,可要是没何琯这些人守着,局势还能不能收拾得下,还真不好说。
长期以来有一个误解,清军很弱,弱不禁风那种。实际上,清军从康熙到乾隆这100多年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