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3月,温玉成接到紧急命令,匆匆前往军委开会,不料,半路却意外遇到了毛主

虎皮芳草潭 2025-07-01 00:21:56

1968年3月,温玉成接到紧急命令,匆匆前往军委开会,不料,半路却意外遇到了毛主席,毛主席看到他时,眉头微皱,问道:“你一个人去?单枪匹马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8年3月,将军温玉成接到军委的紧急命令,他不敢耽搁,匆匆赶往人民大会堂。 谁知,就在去往118号办公室的走廊上,他迎面遇上了毛主席,当时主席一手夹着烟,一手倒背,正缓步走来,温玉成立刻站定,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主席却停下脚步,凝视着他,眉头微皱,抛出一个没头没尾的问题:“你一个人去?单枪匹马去?” 温玉成一下愣住了,完全摸不着头脑,只好反问:“主席,我去哪里?”主席这才把话说破,语气严肃:“叫你到卫戍区去,执掌京畿重地。” 这个任命,对时任副总参谋长的温玉成来说不啻于平地惊雷,因为当时正值“特殊时期”,杨成武等几位军政大员接连“出事”,北京卫戍区司令的位子空了出来,谁可都明白,接手这个位子,就是往火坑里跳。 可是在那个年代,命令不容置疑,温玉成只能服从,很快,他被推进了军委办事组,站到了中国权力最敏感的神经上,不过他心里隐约有种预感,这个位子,自己怕是坐不久的。 后来的命运果然印证了他的预感,可战场上的本事,为什么换不来政治上的平安? 要看懂温玉成的沉浮,得从他那双“铁脚板”说起,早年的他出生在江西兴国的穷苦农家,父亲早逝,书没读几年就得下地干活。 十二岁那年,村里闹赤卫队,他跟着就去了,十五岁正式参加红军。 可以说,贫穷和战火,磨掉了一个孩子的稚气,但也炼出了一身钢筋铁骨,所以十七岁时,他已经是团级政工干部。 后来在长征途中,他任红五军团骑兵团政委,这支部队机动性强,打起来快,跑起来也狠。 在川西,他腿部中弹,不幸被马家军俘虏,而一旦落到马家军手里,十有八九回不来,可他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和机警,趁乱逃了出来,穿过敌占区归了队。 后来在西路军,他再次被俘,又一次设法逃脱,沿路乞讨回到了延安。 两次死里逃生,靠的就是那双自幼练就的“铁脚板”和过人的意志,他常跟部下说走慢了就挨打,所以“兵贵神速”这四个字,他琢磨了一辈子。 后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转战东北,带的独立二师人少枪破,却总能抓住战机。 比如1946年打集昌镇,他用不到四千人连下三城,硬是把国民党一个整师给打投降了,被俘的敌军士兵都服气:“你们真是铁脚板,我们哪跑得过!” 而真正让他声名大噪的,还是在朝鲜战场,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入朝第一仗就在两水洞打响,负责指挥的正是40军副军长温玉成。 彭德怀亲自叮嘱:“你们是先头部队,第一仗必须打出威风!”而温玉成没多说,只答:“请彭总放心!” 天刚破晓,韩军一个营大摇大摆地钻进了他设下的伏击圈,手榴弹、迫击炮、白刃战一气呵成,半小时不到就解决了战斗。 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后来这一天也被定为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胆囊温玉成顾不上庆祝,因为他脑子里全是下一仗,从温井到宁边,再到强渡清川江,他指挥40军追着联合国军一路打回三八线。 五次战役下来,40军成了公认的铁军,温玉成也成了威名赫赫的“虎将”。 战后他升任军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可他从不张扬,因为在他看来,打胜仗是军人的本分,能让战士们活着回来才是真本事。 然而,战场上的纯粹和勇猛,在政治漩涡里却成了另一回事,在当年的“特殊时期”,他位高权重,表面风光,可内心的压力只有自己知道。 特别是他的老上级黄永胜主政军委办事组后,两人在广州军区时就有的旧怨,让他在核心圈子里更加如履薄冰。 他清楚,自己是被“安排”进来的,并非哪个山头的嫡系,即便有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信任,也只是暂时的。 果不其然,1969年九大召开,身为大会主席团成员的温玉成,竟意外落选中央委员,成了全场唯一的特例。 问题不在于能力,也不在于忠诚,而在于他不属于任何一个权力圈子。 直到1983年,还是老资格的黄克诚大将出面为他说话,中央才为他恢复名誉,给了个公道。 晚年的温玉成定居南京,深居简出,养花读书,到了1989年,他查出肝癌,却拒绝住院,坚持在家休养。 临终前,他没谈政治,也没讲人生感悟,只对家人留下一句话:“别替我遗憾,我的仗,打完了。” 回顾这位“铁脚师长”的一生,他的命运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吗?或许更应该说,这是历史的一种必然。 他是一个纯粹的军人,毕生所学都是为了在战场上取胜,却终究没学会如何在权力的棋盘上自保,当时代不再需要浴血奋战的将军时,他的战场,也就结束了...... 【信源】南方周末--会打仗不一定懂政治 温玉成文革沉浮录(组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