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签退约令,西方沉默纵容地雷重返战场! 来源:A独舌视界 硝烟弥漫的乌克兰

静赏繁花幽梦香 2025-06-30 21:28:19

泽连斯基签退约令,西方沉默纵容地雷重返战场! 来源:A独舌视界 硝烟弥漫的乌克兰战场,一纸法令正悄然改写现代战争规则。 2025年6月29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官方网站签署法令,正式启动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程序。文件白纸黑字,宣告这个曾以人道主义为旗帜的国家,将重新拥抱曾被国际社会唾弃的反步兵地雷。 “俄罗斯从未加入该公约,并且极其肆无忌惮地使用反步兵地雷。”泽连斯基在镜头前神情凝重,称这种武器已是“防御中别无选择的工具”。 01 战场倒逼的抉择 签字笔落下的那一刻,泽连斯基的决策充满战场现实的沉重感。面对俄罗斯在东部战线持续推进,乌克兰外交部用“艰难但必要”形容这一决定。 乌议员罗曼·科斯滕科在社交媒体坦言:“俄罗斯大规模地对我们的军队和平民使用地雷。当敌人没有限制时,我们不能继续受制于条件”。 战场上血的教训早已刻骨铭心。2023年10月,4000名乌军士兵在夜袭中遭遇俄军埋设的诡雷和链雷,爆炸形成的“火龙屏障”瞬间吞噬整支队伍。 这种“潜伏在地下的死神”不仅收割生命,更让乌军推进速度严重受阻。 《渥太华公约》1999年生效时,全球164个国家满怀人道主义理想加入其中。而今,战争机器碾碎了理想主义的光环。 乌克兰的退出程序虽需议会最终批准,但战场上的残酷现实已为政治选择写下注脚。 02 西方沉默的双标 耐人寻味的是,西方阵营对乌“退群”的集体沉默。曾高举人道主义旗帜的欧洲国家,此刻竟无一发声谴责。 波兰、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已先一步退出公约,形成一道环俄罗斯的“地雷带”。 北约海牙峰会刚承诺2025年对乌军援超500亿欧元,却对地雷问题避而不谈。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强调“无人机和导弹敞开供应”,但对乌克兰选择的地雷战术视若无睹。 这种沉默暴露了战略利益与人道原则的撕裂。当胡锡进曾痛批香飘飘奶茶“愚弄公众的爱国情怀”时,他点破的正是一种价值标榜与行为实质的背离。 西方今日的沉默,恰似对自身双重标准的默许:乌克兰的土地可以成为雷区,只因这符合消耗俄罗斯的战略需要。 03 死亡雷场的代价 签署退约令同日,俄军发动了冲突以来最大规模的空袭。477架无人机和60枚导弹如暴雨般倾泻而下。 泽连斯基疾呼:过去一周俄军已发射超1200架无人机、1100余枚航空炸弹——天空的威胁让乌军地面防御压力倍增。 北约援助看似慷慨,实则捉襟见肘。北约成员国自身武器库存告急,长期军事行动导致储备持续减少。 欧洲的弹药库已被乌克兰战事掏空过半,却仍在咬牙输送资源。这种“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支援,迫使乌克兰不得不寻求更经济的防御手段。 然而地雷重启的代价远超战场本身。战后清理需数十年,农田变死亡陷阱,平民伤残风险激增。乌东地区广袤黑土地本是欧洲粮仓,未来可能因未爆地雷沦为“无人敢耕的废土”。 泽连斯基承诺“战后排雷将是重建重要课题”,但在炮火连天的此刻,这番承诺显得如此苍白。 基辅街道上,孩子们奔跑着躲避空袭警报,他们的脚下土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布满致命陷阱。波兰等国已悄然跟进退出公约,欧洲正滑向一个地雷重新“合法化”的危险时代。 西方政要们端坐在北约峰会现场,对乌克兰的退约决定避而不谈——人道主义的旗帜在现实政治面前,薄得像一张随时可以撕碎的纸。 当第一颗乌制地雷埋入黑土地时,某种比钢铁更坚硬的国际准则已永久碎裂。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静赏繁花幽梦香

静赏繁花幽梦香

缘起,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你, 缘灭,我看到了你在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