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究竟还是不是圣地?五台山和尚惹怒香客,香客悲言不再供奉。6月26日,五台山一

吟古今得张清风 2025-06-30 16:42:51

佛门究竟还是不是圣地?五台山和尚惹怒香客,香客悲言不再供奉。6月26日,五台山一位身穿黄色僧袍的和尚看见香客供奉的是陈米,扬言说这破东西没地方放,更没有闲人来搬弄这些破东西。然后亲手把这些大米直接都扔到了院子里。   信源:网易新闻——五台山和尚满口脏话扔供米后续:已迁单处置,原因曝光,当地回应   五台山,佛门清净地,却因一袋米而起轩然大波。事件本身并不复杂,却足以寒了无数人的心。   2025年6月26日上午,中台演教寺的天王殿里,一对老夫妇颤巍巍地走了进来。   他们家境清贫,为了这次朝拜,凌晨四点就从村里出发,轮流扛着自家地里收的二十斤新米,外加一袋面粉,一步一喘地爬上山。   这米,是老两口平时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只想供奉给菩萨,求一份心安。可是,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米袋捧上供桌,还未等躬身下拜,殿内就响起一声怒吼。   一个手持新款折叠屏手机的黄袍僧人冲了过来,指着米袋便破口大骂:这他*臭的了不地!谁让你们搁这儿供的?他言语间满是鄙夷,甚至咆哮道粮库有的是!成天倒腾不完!   不等两位老人反应过来,他一把抓起米袋,“砰”的一声甩出殿门,雪白的米粒混着沙土撒了一地。旁边一位灰袍僧人想上前劝解,也被他厉声喝退。   而两位老人,从始至终,就像犯了错的孩子。佝偻着身子,默默地弯腰,用手一点点将混着泥沙的米粒捧回麻袋。   游客拍下的视频在网上传开,瞬间点燃了公众的怒火。寺庙管委会当晚连夜发表声明,轻描淡写地解释说,冲突是因供品“摆放位置不当”,而非嫌弃米本身。   可是,这种避重就轻的回应显然无法平息众怒。眼看舆论失控,五台山佛教协会才紧急出面,宣布将涉事僧人“迁单”,也就是开除僧籍。   这袋被扔掉的米,反映出的是一些寺庙里早已变味的规矩:供品被分出三六九等,泰国香米做法会,东北大米僧人用,而信众自家种的杂交米,则被视为“下品”。   进一步看,寺庙的商业化早已不是秘密。锃亮的功德箱旁立着“扫码随喜”的二维码,半山腰的高价香火店与寺庙分成,只要肯花上千元,就有僧人为你“专场”诵经。   除此之外,还有那个少林寺的方丈——释永信,他的一些列操作和行为使少林寺蒙上了浓厚的商业化阴影。   据报道,释永信名下拥有18家企业,业务涵盖餐饮、药品、文化等多个领域。少林寺的门票收入高达1.5亿元,周边地区收入更是超过2亿元。   2022年,释永信斥资4.5亿元在郑州购置商业用地,这一行为引发了外界对其财富来源的质疑。   释永信的个人生活方式同样备受争议。他身穿价值几十万元的黄金丝织法衣,使用最新款苹果手机,出行时有豪车接送。   其方丈室内部装饰豪华,配备全套红木家具和昂贵的电子设备,一件袈裟的金线就价值5万元。这些行为与佛门清贫戒律背道而驰,严重损害了佛教的纯洁性。   佛教倡导慈悲为怀、清贫自律,僧人应以修行和弘扬佛法为己任。然而,释永信的行为却让信仰变得商业化,让僧人失去了应有的模样。   少林寺作为佛教圣地,本应是修行的净土,如今却沦为商业逐利的工具。这种商业化倾向不仅违背了佛教的初衷,也削弱了宗教在社会中的公信力。   而此次事件中这袋被丢掉的米,也给每一个心怀善念的普通人提了个醒。信佛没有错,但把信仰寄托在某些已被商业腐蚀的机构和个人身上,恐怕只会收获失望。   真正的信仰,或许本就无关乎寺庙,而在于内心的慈悲与日常的善行。与其将血汗钱送进功德箱,不如多孝敬家里的父母,或者资助一个读不起书的孩子。   真正的功德,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能改变命运的,终究是自己的奋斗与智慧,而不是烧几炷高香。

0 阅读:116
吟古今得张清风

吟古今得张清风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