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 年,开国上将,叶飞的女儿叶葳葳从北大毕业了,一纸调令将她分配到青海省德令哈市,她不知道这个德令哈市在什么地方。 1970年的中国,正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那会儿大学生毕业不像现在能自由找工作,国家统一分配,哪儿需要你就去哪儿。叶葳葳拿到调令时,估计也是一脸懵。她在北京长大,上的又是顶尖学府北大,学的还是历史系,脑子里装的都是书本上的大事儿。结果呢?分配地是青海德令哈,一个偏远到不行的小城,搁在柴达木盆地里,风沙大,条件苦,连她自己都得翻地图找半天。 德令哈这地方,搁现在也就是个小县城级别,那时候更别提了。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生活条件跟北京比简直是天上地下。她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从没离开过大城市,突然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心里肯定打鼓。不过那年代也没啥选择,国家说去哪儿就得去哪儿,再加上她家教严格,老爹叶飞也不是那种会走后门的人,她只能硬着头皮上路。 到了德令哈,叶葳葳被分到地方文化站工作。干啥呢?整理地方志,写宣传材料,偶尔还得下乡跑跑。工作听起来挺文雅,但条件可不咋地。办公室简陋,住的是土坯房,冬天冷得要命,夏天热得喘不过气,水得从几公里外挑回来,吃的是土豆加大饼。刚开始她肯定不适应,文化差异也大,跟当地人交流都费劲。可她没抱怨,也没退缩,慢慢地就融进去了。 她咋做到的?一是靠毅力,二是靠脑子。她开始学当地方言,硬是把青海话听懂了,还能聊上几句。她还主动跑去牧民那儿收集口述历史,记了一堆笔记。后来有一次下乡宣传,她跟着队伍骑马跑戈壁,虽然摔了好几跤,手都磨破了,但她咬牙干完了活儿,当地人还给她鼓掌。这事儿让她觉得自己干得有意义,也慢慢找到了方向。 要说叶葳葳为啥能扛得住这苦日子,跟她老爹叶飞的教育分不开。叶飞是啥人?新中国开国上将,经历牛得不行。他1914年出生在菲律宾奎松省,老爹是福建人,跑菲律宾谋生,老妈是带西班牙血统的菲律宾人。他五岁回国,在福建读书,14岁就参加革命,加入共青团,后来还当过团省委的宣传部长。 1929年,他才15岁,就干上了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结果因为搞地下工作被抓进监狱。可他没怂,出来后接着干,1932年入了党,次年被派到闽东搞根据地,组建红军游击队。抗战时,他带队加入新四军,打过黄桥战役。解放战争里,他当华东野战军一纵司令员,指挥过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1949年,他带兵解放福建,当了省政府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他干过福建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上将军衔。1958年还指挥过“炮击金门”,后来当过交通部长、海军司令员,最后做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9年去世时,85岁,菲律宾那边还专门建了纪念公园和学校悼念他。这人一辈子就是硬核,革命打仗搞建设,样样拿得出手。 叶飞对子女要求特严。他自己是靠本事打出来的江山,最烦走后门那一套。所以叶葳葳被分到德令哈,他没帮忙说话,反而鼓励她去闯。听说他还写信给她,说“青海没新疆远,地势没西藏高,那儿能住人,你也能行”,还塞了本马恩选集让她学着坚强。这态度够硬气,也够实在。 叶葳葳在德令哈待了好几年,从一个城市来的大学生,硬生生磨成了能吃苦的基层工作者。她不光干好本职工作,还主动融入当地生活。她整理的地方志、写的宣传材料,后来都成了德令哈的文化财富。她跑牧区收集的口述历史,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资料。她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是靠爹的“将门虎女”,而是靠自己站稳脚跟的人。 1975年,她因为表现好,被调到青海省会西宁,进了省文化厅。在那儿她干得更带劲,组织文化活动,搞遗产保护,攒了不少经验。后来改革开放,她凭着外语能力和文化底子,调回北京,进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外事局,负责跟外国议会打交道。她干到副厅级,退休后还热心公益,讲历史课,挺接地气。 叶葳葳这辈子,从北大到德令哈,再到北京,走的路不算平坦,但她愣是靠自己闯出来了。她爹叶飞是传奇,她也没给这传奇丢脸。德令哈那几年,苦是真苦,可也让她学会了坚持和适应。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 她这经历搁现在看,也挺有意思。那年代分配工作是常态,可像她这样,从大城市到偏远小城,还能干出名堂的,不多见。她没靠爹,没抱怨,自己摸索着往前走。这份韧劲儿,跟她爹一脉相承。叶飞打仗靠自己,她干活也靠自己,家里这传统还真没断。 再说说德令哈这地方,虽然偏,但也有它的价值。那儿的人朴实,叶葳葳在那儿学到的东西,估计比书本上还实用。她后来能干外事工作,跟那几年的历练脱不了干系。苦日子磨出来的本事,关键时候顶得上。 叶葳葳的故事,不光是她个人的奋斗史,也是叶家传承的一个缩影。叶飞一辈子讲原则,不搞特殊化,子女也得靠自己。这家风挺硬核,也挺值得学。叶葳葳从德令哈走出来,证明了苦地方也能出人才,关键看你咋干。
1970年,开国上将,叶飞的女儿叶葳葳从北大毕业了,一纸调令将她分配到青海省德
陌上伊人笑
2025-06-30 07:29: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