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毛福梅罕见同框照片:年轻的蒋介石与发妻毛福梅分坐在两边,蒋母王采玉怀抱孙子蒋经国端坐正中。照片中蒋介石与毛福梅看上去貌合神离。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01年农历十月,浙江奉化溪口镇的蒋家办了一场婚礼。 新郎蒋介石14岁,新娘毛福梅19岁。这桩由蒋母王采玉一手包办的婚事,在当地引起不小议论。 毛福梅是奉化岩头村人,父亲毛鼎和在当地经营一家茶叶铺。 蒋家看中毛家的原因很简单:毛福梅不仅识字,还会算账记账,在当时的农村妇女中实属难得。 婚礼当天发生了一件有趣事,毛家的花轿刚到蒋家门口,按习俗要放鞭炮迎接。 14岁的蒋介石却和村里的孩子一起去抢鞭炮蒂头,把新郎的身份忘得一干二净。 王采玉急得直跺脚,赶紧把儿子拉回来拜堂。毛福梅坐在花轿里等了半个时辰,心里已经明白嫁的是个什么样的丈夫了。 婚后第三天回门,蒋介石跟着新娘回岩头村。 晚饭后,他看到毛家祠堂里有人在玩花灯,立刻跑过去凑热闹。 毛鼎和见女婿如此孩子气,当着亲戚的面训斥了他一顿。 这桩婚姻最大的问题是年龄差距。 毛福梅已经是成熟的大姑娘,蒋介石还是个贪玩的少年。 两人睡在一张床上,却没有共同话题。 蒋介石更喜欢跑到外面和同龄人玩耍。 1906年,蒋介石考入奉化凤麓学堂。学堂在县城,离溪口有30里路。 他索性住在学校,很少回家。毛福梅独自在家侍奉婆婆,打理家务。 1907年,蒋介石决定去日本留学。临行前,毛福梅已经怀孕。1910年4月27日,她生下儿子蒋经国。 这时蒋介石还在日本,直到孩子满月才回来看了一眼。 奉化县档案馆保存的户籍资料显示,从1907年到1921年,蒋介石在家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三年。 他先后在保定军校、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后来又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 毛福梅的日子过得很苦,丈夫常年不在家,她既要照顾婆婆,又要抚养儿子。 蒋家在溪口只有几亩薄田,收成勉强够吃。她经常要向娘家借钱度日。 1921年,蒋母王采玉去世。失去婆婆这个靠山,毛福梅在蒋家的地位更加尴尬。这时的蒋介石已经在广州跟随孙中山,身边有了新的女人。 1922年,蒋介石把陈洁如带回溪口。陈洁如比毛福梅小13岁,是上海滩的交际花。两个女人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气氛可想而知。 毛福梅选择了忍让。她把全部心思放在儿子身上,教蒋经国读书写字。邻居们都说,这个女人命苦,但从不抱怨。 1927年春天,蒋介石准备迎娶宋美龄。他派人回溪口,要毛福梅在离婚书上签字。毛福梅哭了三天三夜,坚决不同意离婚。 消息传到上海,引起轩然大波。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出面调解,提出一个折中方案:毛福梅同意离婚,但仍住在蒋家祖屋,保留蒋家儿媳的名分。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同一天,毛福梅在溪口老家度过了她46岁的生日,从此她再也没有见过蒋介石。 离婚后的毛福梅依然住在丰镐房,这是蒋家的祖屋。她的生活费由蒋介石按月寄回,每月100块大洋,在当时算是不错的待遇。 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经国从苏联回国,第一个见的就是母亲。毛福梅抱着儿子痛哭,说这些年总算没有白等。 1939年12月12日,日军飞机轰炸溪口。毛福梅躲避不及,被炸弹炸伤,当晚去世,终年57岁。临终前她还念叨着儿子的名字。 蒋经国赶回溪口时,母亲已经断气。他跪在母亲遗体前,哭得几度昏厥。后来他在日记中写道:“母亲一生为我受苦,我却未能尽孝。” 毛福梅去世后,蒋介石专门发来唁电,称她为“经国之母”。这是他们离婚12年后,蒋介石第一次公开承认她的身份。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前,专程回溪口祭拜毛福梅。 他在墓前站了很久,什么话也没说。随行的侍卫后来回忆,从未见过蒋介石如此落寞。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在台北去世。临终前他留下遗嘱,要求将母亲毛福梅的牌位供奉在蒋家祠堂,与祖先一起接受后人祭拜。 毛福梅在蒋家没有什么位置,老天却给毛福梅给了一个儿子蒋经国,却成了蒋介石唯一的亲生儿子。 参考资料:浙江省档案馆《奉化县志》、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氏家谱》、《申报》1927年12月刊、台湾"国史馆"《蒋经国书信集》
1969年,粟裕给老部下许世友打了个电话,说“老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请关照一下”
【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