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年秋天,乾隆出巡山东。途中无聊,乾隆拉开御轿的侧帘,欣赏沿途风光,不经意间在骑马的侍卫中发现一张俊秀的新面孔。 乾隆四十年,也就是1775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这次目的地包括山东。这次出巡表面上是检视民生、彰显皇恩,其实也夹杂着他对繁琐政务的厌倦,想借机放松心情。路上,他无意中注意到侍卫队里一个新面孔,后来查实,这人名叫和珅,时年26岁,刚入宫没多久。历史上,和珅出身不算显赫,父亲是个低级武官,他靠着机缘和一点运气进了御前侍卫的队伍。那天,乾隆一眼相中了他,不是因为别的,就是觉得这人看着顺眼,有点特别。 和珅的长相和气质确实有点门道。史书里常说他“容貌俊秀,谈吐不俗”,这在满是粗犷武夫的侍卫队里挺扎眼。乾隆是个喜欢新鲜事物的人,身边老面孔看腻了,突然冒出个年轻又有灵气的家伙,自然就多留了几分心思。他当时可能没想太多,只是随口问了句:“这小子是谁?”底下人赶紧回话,说是新来的侍卫和珅。乾隆点点头,没说什么,但这事在他心里留了个印象。 之后的事发展得快得让人咋舌。和珅从那天起开始崭露头角,乾隆先是把他调到身边当差,没多久就升了官。不到几年,他从一个小小的侍卫变成了管着户部的红人。有人说这是因为和珅会拍马屁,嘴甜会来事,但光靠这个可不够。他确实有脑子,办事效率高,关键时刻还能帮乾隆解决麻烦。比如,1770年代后期,朝廷财政吃紧,和珅搞了个“议罪银”的法子,让犯错的官员交钱赎罪,这招虽然下作,但真给国库填了不少窟窿。乾隆看着觉得这人能干,就越发信任他。 但和珅的发迹不是没代价的。他升得快,胃口也大。到了1780年代,他已经不满足于小打小闹,开始大肆敛财。家里的银子堆成了山,连乾隆赏他的宅子都塞满了金银珠宝。有人估算,他贪的钱相当于清廷十几年的收入,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头晕。他还拉帮结派,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底下官员敢怒不敢言,因为和珅背后站着乾隆,谁敢动他? 乾隆呢,对和珅的毛病不是没察觉,但他晚年有点昏了头,总觉得这人忠心耿耿,能替自己办事。加上他年纪大了,不想再费神管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和珅也聪明,知道怎么哄皇帝开心,送点稀罕玩意儿,说几句好听话,乾隆就乐呵呵地不追究了。可这也埋下了祸根。等到1799年乾隆驾崩,新皇帝嘉庆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和珅。嘉庆四年,和珅被抄家赐死,家产全没收,那场面真是大快人心。 回头看,和珅的发迹跟那次山东之行脱不了干系。乾隆一眼看中他,不是因为他多有才,而是那一刻的偶然。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怪,一个小事就能翻出大浪。和珅不是什么好人,他贪得无厌,把国家弄得一团糟,但他的故事也让人感慨:一个普通人,怎么就能爬到那么高,又摔得那么惨? 这事还反映了乾隆晚年的毛病。他早年英明神武,可到后来,越来越爱听好话,身边全是溜须拍马的家伙。和珅不过是抓住了这点,靠着皇帝的宠信胡作非为。清朝那时候看着还挺繁荣,可底下已经烂得差不多了。和珅的崛起,就是这种烂的缩影。 再说远点,这故事不光是和珅一个人的问题。整个封建体制下,权力太集中,皇帝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和珅不过是赶上了好时候,换个人也许也差不多。历史上,这种靠着上头赏识飞黄腾达的例子不少,可最后能善终的没几个。和珅的下场,某种程度上也是必然的。
乾隆四十年秋天,乾隆出巡山东。途中无聊,乾隆拉开御轿的侧帘,欣赏沿途风光,不经意
墨舞风华姿
2025-06-28 22:59:49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