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出自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指的是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历史事件。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衣冠南渡(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变),通过北人南迁,促进了中国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北文化开始融合交流以及经济转型,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公元291年, 司马氏皇族自相残杀,发生“八王之乱”,朝堂倾轧,政令不通,国家元气大伤。
此时北方少数民族乘机对中原发起冲击,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族群相继建立政权,北方大乱,史称“五胡乱华”。
公元311年(永嘉五年),匈奴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中原大地陷入了血与火的炼狱,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
公元313年,晋怀帝被杀,西晋灭亡,这标志着五胡乱华的开启和中原经济的崩溃,由此引发了衣冠南渡。晋元帝司马睿在世家大族簇拥下南渡长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而北方的士族、平民为求一线生机,拖家带口,纷纷踏上了南迁之路。为了躲避战乱,无数人倒在了途中,更多的人怀揣着对生存的渴望抵达了南方。
永嘉之乱
公元755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了战争,安禄山从范阳起兵,一月内攻陷洛阳,次年称帝建立大燕政权。
公元756年,唐玄宗误杀高仙芝、封常清,强令哥舒翰出关决战导致惨败,叛军攻破潼关,玄宗西逃导致了马嵬驿兵变。
公元757年,郭子仪借回纥兵收复长安,李光弼固守太原,张巡死守睢阳牵制叛军;叛军内讧导致安禄山、史思明相继被杀,763年史朝义自缢,叛乱终结。
安史之乱平定后,北方藩镇割据,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又打个不停,士族与百姓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的衣冠南渡。
此次战乱导致了官僚家族迁往长江流域及岭南,大量文人南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游走于江南,唐诗文化在江南蔓延,扬州、成都、广州成为经济商业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起。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自晋永嘉开始,在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安史之乱
公元1126年初,金朝军马兵临北宋都城东京,北宋割让三镇、赔款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后金兵撤军。
公元1126年末,金军以北宋违约为由再次攻打东京,闰十一月破城,宋钦宗投降。
公元1127年四月,金军掳走徽、钦二帝,皇族宗室,以及技艺工匠等北上,东京城的财富被洗劫一空。靖康之变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东京沦陷后,康王赵构率领群臣南逃,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是为宋高宗,后建都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靖康之变引发了中原族人的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其中多数北宋将相臣僚追随高宗移居临安,“高宗南渡,民之从者如归市”,原居北宋都城开封的不少下层百姓也定居临安。
这次人口迁徙的过程持续而漫长,历经二百余年,直到元初。在当时的杭州内城,由于迁入的北方人居多,连当地的方言也北方化了。正如朱熹所述:“靖康之乱,中原涂炭。衣冠人物,萃于东南。”
宋室南移,以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四方士民商贾辐辏,意味着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完成。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巩固强化。
靖康之变
衣冠南渡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造成这种人口大规模南迁的原因主要是战乱。中国古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衣冠”,衣冠可以用来代指士大夫,也可以用来代指文明礼教。
衣冠南渡保存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火种,在南渡之前,南方文明是要落后于北方的,因此南方一直接受着北方文明的滋养。南渡之后,南方成了保存“正统文明”的地区,而北方的文明也并没有消亡,它们吸取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一种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中国文明。
衣冠南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未断绝,衣冠南渡起到了重要关键的作用。
————往期精彩回顾————
庄惠之交:超俗的友谊与智慧的碰撞
西南联大:大师云集,群星闪耀,中国教育的传奇。
民国文人趣事,让你笑到捧腹。
高燃瞬间,热血沸腾,中国排面,威震寰宇!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18世纪的世界首富和珅。
从流失到回归:圆明园十二兽首的百年坎坷路
伯仲叔季:古人长幼有序的智慧
林冲的雪——《水浒传》里最美的文字
《水浒传》中最具争议的“梁山领袖”,宋江的江湖之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