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1962年4月,高智当了毛主席十年的秘书却被调走,临别时,毛主席对他说:“你在我身边这么多年,我们已经很有感情,不管你到了哪里,你都要为我做一点事情,我要请你帮忙。”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毛主席曾跟高智说过一句话,两人十年没少打交道,临分别时,主席让他记得,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帮自己做点事,这事发生在1962年,高智主动请缨回陕西老家,想踏踏实实为家乡做点事。 毛主席那天坐在沙发上抽着烟,听着高智的请求,反问他真的舍得吗,高智点了头,心里不是滋味,但还是强忍着没说什么。 临走前,主席专门把他和女儿拉过来,三个人一起照了张相,那一刻,高智发现主席脸上的皱纹比以前深了不少,十年相处像梦一样过去。 两人是1952年认识的,二十出头的高智,那时候还只是个毛头小伙,一接到调令说让他给主席当秘书,紧张得直冒汗。 第一次见面,主席没摆什么架子,还开了个玩笑,说他这名字挺有意思,氛围一下子就轻松了下来。 高智跟着主席跑南闯北,见过他三更半夜还在批文件,也看过他算数学题用草纸,主席私下其实挺像家里的长辈,有时候深夜还会把剩下的月饼留给高智,叮嘱别饿着肚子,这种日子一过就是十年,主席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算是看得明白了。 有一年主席过生日,桌上摆的都是素菜,主席夹着辣椒,说老百姓吃不上饭,咱得亲自到下面去看看,高智主动报名到了河南信阳。 在那边,他第一次真切看见,农民为了一口饭吃,树皮都啃上了,晚上睡在草垛里,越琢磨越难受,就把现场看到的情况一点点地写成报告交到主席手里。 也正因为有过这些亲身经历,高智更加理解了主席那句话——干工作不能走过场,去下面不是摆样子,而是真的想把老百姓的难处记在心里。 1962年他想往陕西去,也是想落实主席的要求,脚踏实地做点事。 回到陕西以后,高智没跟人说过自己是中南海来的秘书,白天骑辆旧自行车上班,碰上调研,能住农民家就不住宾馆,有啥活就一块下地干,晒得脸黑手糙也不在乎。 乡亲问他是干啥的,他随口一句“办事员”带过去,平时会上他也不坐前排,就是安安静静地听,啥事都先记下,心里头只有一条:做人低调干活实在。 外人觉得这几年跟主席混,多少得有点照顾,可高智没拿这个说事,就连媳妇生孩子,他还在外面跑调研,也只是打个电话托同事帮着照看。 他从不觉得自己应该有什么特殊优待,把主席的教诲藏在骨子里,踏踏实实干点事,比什么都强。 这些习惯一直延续到后来,他在陕西工作很多年,心里常惦记着主席当年想骑马察看黄河的事,有段时间,他特意把办公室搬到靠近黄河的地方,桌上常年搁着各式各样的地图,黄河的每道口、每个瀑布都用铅笔圈过。 1964年,中央突然让他负责筹备一个骑兵大队,就为了将来让主席骑马沿黄河考察。 他激动得几夜睡不着,赶到北京西郊的训练场挑马,那些大马有一匹白的脾气特别怪,没人敢靠近,可偏偏那天主席一来,这匹马老老实实地低头让摸。 可惜好景不长,年底骑兵队解散了,大白马没多久也病死了,高智后来才知道,那时全国都在忙“四清”重要工作,主席手头事情堆成了山,再想亲自骑马考察黄河,已经不现实。 他偶尔去北京给中央做汇报,有一次觉得主席比以往憔悴了不少,头发白了,说话也没了往日响亮,明显是太累了,那时候,高智特别不是滋味,他始终记着,责任和担子有多重,主席心里有老百姓,老百姓的事就得有人干。 1965年,高智有了次出国的机会,特意先绕道去北京看了主席,一路上在火车里,他边看窗外边做记录,怎么修的路,哪块地方有坑,都一清二楚写下来。 到了北京,眼看主席消瘦了许多,原本想说的话到嘴边只剩了一句“主席您保重身体。”见过面后,他就踏上了新的旅程。 高智在陕西一待就是几十年,中间并不是没有机会调回北京,但他都谢绝了,一直到退休,依旧每天忙忙碌碌,身边的人甚至没几个知道他的特别经历。 直到晚年收拾旧物,无意间翻出那张泛黄的合影,才会轻轻拍去灰尘,跟老伴念叨一句,主席当年叮嘱过的话,他一直牢记在心,这种不声不响的坚守,成了他这一辈子的底色。 事实上,高智的选择不是个例,那代共产党人打江山时跟着主席出生入死,和平年代,又全身心扑到基层,无论身居何位,心里只有一条——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做人做事。 他们不喜欢说大话,把该承担的责任落在了每天的琐碎里,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回应了主席当年的嘱托。 (信息来源:岳阳网--1948年毛泽东为何故回望黄河长叹一场:唉 真遗憾)
[浮云]1962年4月,高智当了毛主席十年的秘书却被调走,临别时,毛主席对他说:
时光雕琢风华
2025-05-28 14:47: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