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明朝大将洪承畴,被皇太极抓获,宁死不降。皇太极咬牙把庄妃送去和他春宵一夜,他才改变了主意。而庄妃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
清崇德六年,明军13万,清军人数比这有过之而无不及。皇太极赶到了距离松山呷0多里的地方。
他对将领们说到:“待敌军将帅到来,我们必先将其擒获,承蒙天恩,敌军不逃,这样我们就可以顺势拿下。”一下子就使惶恐不安的将士的情绪稳定下来。
第二天一早皇太极就带人到处勘察地形,看完后,他大笑着说到:“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皇太极布的“环松山而营”的阵势使洪承畴也“大惧”,他“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绝”(大军只有三天口粮),他只有突围一条路。
洪承畴考虑到面临的困难处境:敌人势力强大,明军不可能闯过深壕,恐怕时间久了,敌人势力更加稳固,而粮草尤其难以转运;
内部“诸将各怀去志”,军心不稳; 然松山城中尚有一年之粮,但不足与10万援兵分用,所以,“守将闭门不通”。洪承畴只好放弃决战的打算,做出了突围撤回宁远的逃跑决策。
吩咐将领们把粮尽被围,“战亦死,不战亦死,若战,或可冀幸万一”的形势向军士们讲明,激励大家同心尽力,“且战且闯”。
皇太极也是料想到了他们要这样做,提前做好了准备。尽管洪承畴极力想要突围,但是大势已去,他们已经交战数日,将士们虽是精兵强将,但也已经拼尽全力镇守松山,援军还迟迟未到。
经过11日的交战,最后洪承畴被俘虏,皇太极攻下松山。
洪承畴是明末非常著名的将领,也是铁骨铮铮的硬汉一条。不可能置一切于不顾,而且带兵打仗是他最擅长的事情。
他曾赢过无数场战役,在他手下败下阵的将领也不在少数,他也不可能轻易输。
皇太极亲眼看到了洪承畴的排兵布阵非常欣赏洪承畴的才能,数次努力想要劝降他,可他硬是绝食数日,坚决不投降。
甚至是在皇太极对他好言相劝时,辱骂皇太极,还穿着明朝的官服向明朝的方向日夜下跪磕头。
洪承畴的精锐部下和他的亲信见皇太极日夜劝降,看到皇太极如此的诚意,就叛变了,他们同意加入皇太极麾下,并为皇太极效犬马之力。
他们也给皇太极支招,说他们的主人可以经受住任何刑法,意志力非常顽强,要想使用武力,那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贪恋美色。
皇太极一听此话,喜笑颜开。便派遣了数位美人进去劝阻,可是都被洪承畴悉数赶了出来。皇太极对此一筹莫展。庄妃听闻此事后主动请缨。
庄妃冰雪聪明,明理大方,常伴皇太极身旁,为皇太极分忧解难。皇太极对她甚是欣赏,称她是不可多得的贤内助。
她原本是蒙古科尔沁第一美人,也是草原上备受宠爱的公主,后来嫁给皇太极后,相比于她的姐姐海兰珠并不那么受宠,但也还是被皇太极所喜爱的。
皇太极想要尽早解决这一心头大事,让人传令下去:“凡是能够为他办成此事者,必有重赏。”
得到此消息后朝廷和后宫都热闹非凡,大家都想分一杯羹,但是能想的办法都想了,都是于事无补。而庄妃便领旨前来面见皇太极。
古代常说后宫妃嫔不得干政。但满清不是汉人,对女子干政也没有什么限制。
况且说来努尔哈赤就经常带着大妃一起商量军政大事,而皇太极也经常和哲哲、庄妃一起商量国家大事。所以庄妃知道洪承畴的情况也是情理之中的。
况且庄妃极为敬重皇太极,此时办成后她的儿子福临也会受重视。
皇太极也最终应允。庄妃后面详细询问洪承畴的爱好、来历、成长经历来历,爱好及习惯等等。准备好一切后,庄妃特意穿上了汉族的服饰,将精心熬好的参汤装进精美的小酒壶里,去狱中见洪承畴了。
庄妃知道在外拼死拼活,征战无数的洪承畴,这么做肯定不是为了自己的荣耀。而他战功赫赫,他能成为名将也是有很多原因的,如今这种形势下,她想要成功便只能反其道而行之。
既然他已经准备好了宁愿以死明志,那普通的法子自然没用。她只能帮他一把,也希望他能够领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