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很少吃肉,常常派太监出宫去买烧饼,与皇后一起就着白开水啃饼,就算是一顿饭。
一代帝王,抠门成这样,也是没什么人能做到了。
道光皇帝的抠门,从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来了。
道光记事的时候,他的爷爷乾隆皇帝还在世。
乾隆皇帝最大的爱好收集古玩字画,不停地在名画盖上自己的私章,以示“朕已阅”。他还喜欢南巡,曾六下江南,每次下江南都张扬无比。这也让偌大的国库空虚不已。
手下人自然有样学样,养大了和珅这个大贪官。
直到道光的父亲嘉庆继位,找了个由头,抄了和珅的家,从和珅的家中搜出了十一亿两白银,这才将国库充盈起来。
但国家的花销岂是十一亿两白银能吃得下的,只会越花越多。
意识到这件事的嘉庆,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变得跟乾隆一样奢靡,还特地带着道光去沈阳,祭奠列祖列宗。他还从仓库里拿出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用过的东西,讲起了以前先祖争夺江山的艰苦历程。
种种经历,让年轻的道光皇帝越发明白,做人得节俭。
一回到皇宫,道光就跟自己的妻子商议,没想到妻子也有一样的想法。
于是,两人就把房间内奢靡的摆设都搬走了,只留下日常用品,常常派太监出工去买烧饼,还是最便宜的那种。
等到太监把烧饼买回来,新鲜的烧饼早就毫无热气,道光就跟自己的妻子一道,就着茶水把烧饼一同分吃了。
这样,就当做吃了一份晚饭。
两年后,道光皇帝即位,正式开始了他的“节俭”生活。
他不光经常口头说要节俭,他还亲力亲为提倡节俭,甚至下令每年内务府的花销不许超过20万两银子。
为了节俭,他的龙袍都是用旧衣服做的,一个月才换一套衣服。
为了杜绝铺张浪费,他还很少吃肉。不仅自己很少吃,还让皇后、皇太后和其他妃子也得少吃肉,且每顿只有四个素食菜。
一个皇帝都如此待遇,更别提那些妃子和宫女了。
就连给皇后做寿时,道光都只让御厨做卤面,分发给底下的官员,卤面用料十足,夹杂了零星几片肉。
这还是道光为了让皇后的寿宴过得丰富一些,特地准予御厨宰杀了两头猪,才有了如此丰厚的卤面料子。
道光在吃喝用度上节俭过了头,大臣为了投其所好,也纷纷效仿。
有一次早朝,道光看到臣子曹振鳙的衣服上有一块补丁,就连忙问:“爱卿,你的裤子也要打补丁吗?”
曹振鳙愣了一下,赶紧说:“新的太贵了,补一补后还能继续穿。”
道光接着问他,花了多少银子?
曹振鳙老实回答,“要三钱银子。”
一听这话的道光感慨不已,“我去内务府给裤子打补丁,都要五两银子呢。”
而这位穿着打补丁衣服上朝的曹振鳙,一下子入了道光的眼,受到了重用。
从那以后,不少大臣都穿着打过补丁的朝服上朝,一度有传言说,当时旧衣服比新衣服还要贵。
节俭虽然是好,但道光的节俭还不止于此。
1839年,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广东钦差。
原来,自从鸦片流入中国,大量的白银流入国外,在短短20年间,已经有1亿两以上的白银流了出去。
如此大量的钱财流水,让道光皇帝震怒不已,之前林则徐在江苏和湖广两地开展的禁烟运动非常成功,这才派遣林则徐去广东,再度开启禁烟运动。
很快,一场浩浩荡荡的禁烟运动开始了。
禁烟运动过去没多久,1840年,英国便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看着大量从国库流出去的军费,道光皇帝非常心疼,正好手下人一直在主张求和,便把林则徐撤了职,向英国求和。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件《南京条约》,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让中国走向了长达半个世界的深渊。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有这么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道光皇帝的节俭虽然是好事,他为了节省国库开支,以身作则,几十年如一日,但他却忽略了人心难测,自我感觉良好,没有察觉到手下人的糊弄、偏听偏信。
而且在面对内乱和外患时,他对钱财斤斤计较,着眼于表面功夫,最后只能以悲剧收场。
这也告诉我们,节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应该分清楚节俭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让自己能在困难时度过难关,是为了珍惜劳动不易,是为了节省资源,而不是为了做面子功夫。
另外,在与他人交谈时,也不要偏听偏信,凡事都要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