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德国的大街上有一位63岁的老人沿街乞讨,这时候一个中国人上前给了他一

生而宅命 2025-05-28 00:08:46

1948年,德国的大街上有一位63岁的老人沿街乞讨,这时候一个中国人上前给了他一个信封,里面是中国人民募捐的钱,封面上印有中国南京四个字,老人顿时泪流满面。 1948年的德国汉堡,战争结束已经三年,可这座城市依然笼罩在战败后的阴霾中。断壁残垣随处可见,失业率居高不下,许多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成了奢望。在这样的大街小巷里,经常能看到一些衣衫褴褛的人四处乞讨,而其中有一个63岁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 这个老人名叫约翰·拉贝,头发花白,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他穿着一件破旧的外套,手里拿着一个破损的帽子,向路过的行人低声请求施舍。很难想象,这个在街头乞讨的老人,曾经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中国工作了整整30年。如今的他,不仅自己食不果腹,家中的妻子和孩子也面临着被饿死的危险。 就在拉贝几乎绝望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在他面前。那是一个中国人,穿着整洁的西装,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信封。这个中国人认出了拉贝,径直走向他,没有任何犹豫地将信封递到了他手中。 拉贝颤抖着双手接过信封,当他看到信封上清晰印着"南京"两个汉字时,眼泪瞬间夺眶而出。这不是普通的眼泪,而是一个老人在绝境中看到希望时的激动,更是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感动。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他。 信封里装着的是南京市民自发募捐的1亿元善款,按照当时的汇率折合2000美元。这笔钱对于当时生活困顿的拉贝一家来说,无异于救命稻草。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一份跨越国界、超越时空的深情厚谊。 拉贝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十一年前的那个冬天。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天的血腥屠杀。那时的拉贝,本可以像其他外国人一样选择逃离,但他却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留下来保护中国难民。 在那个人间地狱般的南京城里,拉贝把自己的住所和办公地点开放出来,收容了600多名难民。不仅如此,他还和其他国际友人一起建立了不足4平方公里的"南京安全区",在这片弹丸之地里,先后拯救了近25万名中国难民的生命。 那段日子里,拉贝每天都要面对日军的骚扰和威胁。有一天深夜,几个日本兵翻墙闯入安全区,企图对难民施暴。拉贝听到动静后立即赶来,毫不畏惧地呵斥走了这些日本兵。在那一刻,这个德国人展现出的勇气和担当,让所有在场的中国人为之动容。 当拉贝在汉堡街头接过那个印有"南京"字样的信封时,他或许不会想到,这份来自中国的恩情会在他的家族中延续近一个世纪。时光荏苒,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时候,一个名叫托马斯·拉贝的德国医生也面临着困境,他急需医疗物资来救治病人。 托马斯·拉贝正是约翰·拉贝的孙子。当年那个在南京安全区里拯救25万难民的德国老人,他的血脉在孙子身上延续着同样的医者仁心。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德国医疗物资极度紧缺,托马斯作为一名医生,眼看着无数病人因为缺乏防护用品和药物而陷入危险,内心焦急万分。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再一次伸出了援助之手。各方面积极响应托马斯的求援,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馆,将大量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医疗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了他的手中。这一幕,仿佛是1948年那个冬天的重现——同样是德国人面临困境,同样是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 实际上,托马斯·拉贝与中国的缘分远不止于此。早在2018年,他就获得了一项对外国人来说极其崇高的荣誉——"中国政府友谊奖"。这个奖项专门授予那些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托马斯能够获得这个奖项,正是因为他在中德两国医学交流合作中的杰出贡献。 更令人感动的是,2016年时,托马斯主动将祖父留下的《拉贝日记》南京卷捐赠给了中国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这些珍贵的史料记录着日军侵华期间的残酷暴行,成为了不容辩驳的历史铁证。 其实,拉贝家族与中国人民的情谊传承,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拉贝的外孙女。在拉贝去世半个世纪后,正是她顶着重重压力,将《拉贝日记》整理出版,让世人重新认识了这段被尘封的历史。那时候,公开这些史料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涉及德国在二战期间的敏感话题,但她坚持认为,祖父用生命守护的真相必须被世人知晓。 回到1948年那个改变拉贝命运的时刻,当南京市民得知他们的救命恩人在德国陷入困境时,没有一个人袖手旁观。尽管那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八年抗战,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也很艰难,但南京的老百姓还是自发组织起来募捐。

0 阅读:0
生而宅命

生而宅命

生而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