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梁晓声经人介绍与北京姑娘焦丹相亲,谁知一见面梁晓声就对焦丹说:“我每

玉尘飞啊 2025-05-27 22:57:55

1981年,梁晓声经人介绍与北京姑娘焦丹相亲,谁知一见面梁晓声就对焦丹说:“我每月工资42块5,要寄30块给东北老家。家里五个兄弟姐妹,大哥精神失常得吃药,我自己也因为长期熬夜写作,身体不是很好……” 1981年冬天,32岁的北京电影厂编剧被人拉去相亲,对象是个叫焦丹的北京姑娘。 头回见面他上来就自报家门,把自己每个月挣多少、家里几个兄弟姐妹、每月要往东北寄多少钱这些全倒出来,完全不像现在小年轻在对象跟前显摆的样子。 按说这个年纪的单身汉又在首都端着铁饭碗,正常都得想法给自己脸上贴金。 但梁晓声心里清楚,老家情况摆在那儿:老爹是普通工人,老娘得打零工才勉强拉扯大五个孩子,顶大的哥哥在乡下疯人院住着要花钱买药,底下的弟弟妹妹还在念书。 他自己再怎么省吃俭用,每个月四十二块五的工资要抽三十块往老家寄,留给小家庭的钱连吃碗炸酱面都得掂量着。 这个家底搁在1980年代,说好听了叫家庭负担重,说不好听就是个火坑。 哪知道焦丹这个北京大妞听完这些大实话,不光没扭头就走,反倒说出句让梁晓声差点掉泪的话:"家里这个担子忒沉腾,确实得找个人搭把手。" 这话里的分量不是嘴上抹蜜的漂亮话,是实打实想扛事的心思。 后来焦丹跟老梁说,她当时就看上这小伙子的实在劲,人在北京文艺圈子里混,还能把老家担子扛得这么结实的,差不了。 要说梁晓声这前半生也是够折腾,东北兵团十年插队日子,他睡过炕头挨过冻,种地巡防什么都干过。 可这人爱看书的老毛病改不了,就靠这点墨水底子从兵团混到复旦大学中文系。 毕业分到北影厂时,兜里除了支钢笔啥也没有,最值钱的是国家发的棉大衣。 他那单身宿舍不过十来平方,夏天晒得像蒸笼,冬天冻得手发抖,可人家硬是在木板床上写出电影剧本,连食堂打饭排队都揣着个笔记本写写划划。 焦丹嫁进来那会儿,家里穷得连件像样家具都没有。婚房是单位凑合给的破储藏室改的,摆张床就转不开身。 新娘子自个儿抱两床棉被坐着公交车过门,掀开被面里头塞的是从娘家抱来的老棉花。 街坊盯着这个穿呢子大衣的北京姑娘摇头叹气,都说这大小姐早晚得闹别扭回娘家。 没想到焦丹一进家门就忙活起来,给窗户钉塑料布防寒,拿砖头在走廊垒了个小组灶,还把自己攒的布票粮票全填进家用。 她那胡同里长大的本事全使上了,院里老太太教她腌咸菜,她就学着把大白菜收在床底下;上班伙食省出的油票全换成猪油,刮在搪瓷缸里留着炒菜。 街坊常见她蹬着二八大杠在市场转悠,车筐里装着最便宜的萝卜白菜,连菜市场收摊的菜帮子都要拣回来洗干净下锅熬汤。 到月底最紧张那几天,她能把半斤面捏出一盆疙瘩汤,里边飘着葱花还卧着蛋花,端着碗跟老梁说这是新发明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到1984年梁晓声突然出了大名,写的那几本知青小说卖得满城都是,全国各地的读者往他们小破屋寄信,门房大爷天天抱着邮包往他家跑。 单位这时候才给换了间大点的房,可新屋里摆的还是从废品站扛回来的木头箱子,焦丹每天担心丈夫身体,专门往他茶杯里泡黄芪当归,会议室领的茶叶都得攒着待客用。 最让外人佩服的是这媳妇对老梁家的掏心掏肺。老太太在东北乡下瘫在炕上,是焦丹说服丈夫接到北京治病。 那会家里连个三轮车都买不起,她跟人借辆板车,大冬天裹着棉被推老太太上医院。 老梁在文化部开会脱不开身,她揣着病历本在医院上楼下楼跑折腿,连诊室护士都当她才是亲闺女。后来老人临走前拉着儿子说,这份孝心是祖上积德才求来的福气。 后来大姑子精神状况治不好,焦丹二话不说又给接到北京。每月花二十块请保姆看着,看病吃药像自个儿妈一样伺候。 邻居都觉着这是请尊菩萨来家里供着,可焦丹说人都有难处,不能只享福不担事。老梁弟弟妹妹下岗那年,她把攒给儿子读书的钱分出去四万多,搞得自家孩子只能穿表哥的旧校服。 街坊实在看不下去,说你这做嫂子有点太仗义,她倒笑着摆摆手:"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救急救难比存银行管用。" 两口子最不愁的就是守财的问题,梁晓声写《人世间》那几年天天熬大夜,连儿子高考都顾不上的紧要关头,是焦丹把家里所有存款掏出来雇了助理打字。 别人问这么豁出去图啥,她扶着老梁的肩膀说:"要没有这些苦日子,他哪能写出这么真情实感的文字?这套书等于是把咱家的锅碗瓢盆都搬上去了。" 要说他俩这缘分也算命中注定,头回相亲时要是焦丹挑个家里没负担的,或者梁晓声瞒着家底当次相亲混混,保不准就各自蹉跎到白头。 可就像电视剧《人世间》里演的,好日子都是真人换来的,两口子大半辈子的磕磕绊绊换来的不是风光排场,倒像老棉裤似的越磨蹭越暖和。这不比什么风花雪月的故事实在多了? 信源: 中国作家网关于梁晓声创作经历的专题报道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关于知青文学的发展论述 人民网文化频道对《人世间》创作背景的采访实录

0 阅读:0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