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河南两渔民正在丹江口水库打鱼,没想到一网兜儿下去竟拉不动,于是两人只

潮女炫风尚 2025-05-27 21:24:29

1978年,河南两渔民正在丹江口水库打鱼,没想到一网兜儿下去竟拉不动,于是两人只好猛地一用力拉,突然水里传来“轰”的一声,靠近岸边的地方,竟然露出一个黑黝黝的大洞…… 1978年,河南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边,生活平静得像一潭死水。那年头,渔民们靠水库吃饭,日子清苦但也简单。张大柱和李二根就是这群人里的两个普通角色。张大柱五十多岁,捕鱼老手,手上的茧子厚得能挡刀,村里人常夸他稳当。李二根三十出头,壮实又开朗,干活麻利,闲下来还爱哼几句小调。两人搭档多年,靠着水库那点鱼获养家糊口。 那年秋天,水库水位因为干旱降得厉害,露出不少淤泥和杂草。渔民们没多想,只盼着多捞点鱼换粮食。那天早上,两人照常出船,撒下渔网,准备收网时却发现不对劲——网沉得要命,怎么拉都拉不动。张大柱琢磨着可能是水草,李二根乐呵呵地喊着使劲,两人一齐发力,结果水下“轰”的一声,震得人耳朵嗡嗡响。岸边水面翻腾,露出个黑洞,周围泥水咕咕冒泡,洞边还散落着几块锈迹斑斑的金属片。 这动静把两人吓了一跳,但张大柱脑子转得快,觉得这洞不简单,可能是古墓。他们赶紧回村报信,公社里炸了锅,村民们跑去看热闹。没几天,河南省文物部门的考古队来了,确认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墓葬群,位置就在水库西岸的下寺东沟村。水位随时可能上涨,盗墓贼也开始盯着这地方,形势一下紧张起来。 村民们没闲着,自发组织起来护遗址。张大柱和李二根带头,晚上拿着手电筒和木棒巡逻。盗墓贼也不是省油的灯,有人半夜偷偷摸过来,用水泵灌水想冲出东西,结果啥也没捞着,反被民兵赶跑了。考古队趁着这机会加紧干活,先挖了座小墓,出土了449件青铜器和玉器,个个精致得让人咋舌。接着,他们盯上了M2号大墓,这回挖出了6098件文物,包括551件青铜器。其中有件破碎的青铜器特别抢眼,上面刻着龙蛇虎豹和云纹,工艺牛得不行。 整个发掘持续了好几个月,下寺楚墓群的真面目慢慢露出来。这片墓群占地10万平方米,有24座墓葬和好几个车马坑,是河南头一回发现这么大规模的楚国墓葬。专家从文物上的铭文推断,这属于楚庄王儿子子庚的家族。子庚当年辅佐过楚共王和楚康王,在楚国地位不低。这发现把楚文化研究往前推了一大步,证明春秋时楚国的势力早就过了长江,伸到了江北。 说到文物,最出名的得数“云纹铜禁”,重94公斤,上面雕满了龙蛇虎豹和云纹,专家花三年拼碎片,才还原出长103厘米、高29厘米的模样,被叫作“铜禁之王”。还有王孙诰编钟,重152.8公斤,比曾侯乙编钟还早一百多年,敲起来声音厚重,楚国的音乐文化全在里头。这些宝贝后来都进了河南博物院,成了研究楚文化的硬核资料。 1992年,下寺楚墓群上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榜单,名声彻底打响。如今这地方成了文化地标,学者游客络绎不绝。丹江口水库也不再只是个捕鱼的地方,多了层历史的厚重感。张大柱和李二根因为发现和护墓有功,得了县里颁的“文物保护先进个人”称号,报纸上还登了他们的故事,成了当地名人。张大柱年纪大了,慢慢不捕鱼了,爱坐村头跟孩子们吹那段往事。李二根还接着干老本行,但对水库下的历史多了份敬畏,常跟年轻人唠叨保护文物的事。两人日子又回到平凡,可他们的名字却跟楚墓群一起刻进了淅川的历史。 这事搁当时可不小,村民们一开始还觉得稀奇,后来才明白,这不光是挖出几件老物件那么简单。墓群的发现让大家伙儿对脚下这片土地有了新看法,原来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这么牛。水库边的小村庄,也因为这事跟外面的世界连上了线。考古队那几年忙得脚不沾地,村民们也从看热闹到真心帮忙,慢慢懂了点文化的分量。 再说那群盗墓贼,虽然让人烦,但也从侧面证明这墓群值钱。幸好有村民和民兵盯着,才没让好东西流出去。考古队挖出来的文物,不光数量多,质量也高,件件都能看出楚国当年的手艺和气派。像“云纹铜禁”这种重家伙,搁现在也得算工艺品的顶尖水平。王孙诰编钟就更别提了,声音一响,能让人脑子里冒出楚国宫廷的画面。 下寺楚墓群的意义不光在文物本身,它还改写了历史书上的空白。以前都觉得楚国主要在江南混,江北没啥大动静,这回算是实锤了,楚国早就把手伸到北边来了。这对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文化传播都是大突破。河南这地方,本来就古迹多,这下又添了个重量级选手。 张大柱和李二根这俩渔民,算是误打误撞成了历史的一部分。他们没啥文化,但凭着本能觉得这事得报上去,后面还出力护遗址,挺让人佩服。县里的表彰不算啥大奖,可对他们来说是实打实的认可。村里人提起这事,都说这俩兄弟运气好,但运气背后,也是他们的责任心顶了事儿。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