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年,73岁李隆基带600侍卫回到阔别一年的长安。新皇帝李亨派3000精骑前来迎接。看这阵仗,李隆基立马弃械:我只想安度晚年!父子皇帝尴尬至极,进城时竟不知该让谁先走,问遍群臣,也都面面相觑。
公元757年的深秋,73岁的李隆基带着六百侍卫缓缓靠近长安城门,望着熟悉的城墙百感交集。一年前他仓皇出逃时还是九五之尊,如今城门口列队的三千铁甲却都是新皇帝李亨的亲兵。
李隆基轻叹一声,抬手示意侍卫们放下兵器,这场父子间的较量,终究要以最体面的方式收场。
此事还要从公元738年说起,李亨在兄弟相残的腥风血雨中登上太子之位。
当时宰相李林甫本想把寿王李瑁推上储君之位,没想到半路杀出个李亨。
从此太子东宫就成了权谋漩涡的中心,李林甫三天两头找茬,今天说太子妃娘家哥哥勾结边将,明天诬告太子宠妾的父亲图谋不轨。
李亨眼睁睁看着韦妃削发为尼、杜良娣被迫离婚,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有次在宫里用膳,他不过是用饼擦了擦手上的油渍,就被父皇训斥奢靡浪费。
实际上老皇帝的心思不难猜,他当年踩着兄弟尸骨上位,现在最怕儿子学自己。
长安城里流传着句笑话:"东宫门槛三天换,太子枕头藏匕首"。
李亨每天活得战战兢兢,连睡觉都要在枕头下藏把短刀,有次他照镜子发现两鬓斑白,才惊觉自己当太子这二十年,竟比普通百姓活得更像惊弓之鸟。
公元755年寒冬,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往四川逃命,走到马嵬坡时,护卫的禁军突然哗变。
李亨的亲信陈玄礼带人冲进行宫,当场砍了杨国忠的脑袋,又逼着老皇帝赐死杨贵妃,当时李亨跪在父皇跟前痛哭流涕,可转头却暗中调走两千精锐。
分道扬镳后,李亨在灵武迅速登基,他派使者给蜀中的父皇送信,话说得漂亮:"待儿臣收复两京,定当奉还大宝"。
但等真把长安打下来,事情就变味了,李隆基回京路上越想越不对劲:儿子派来的三千骑兵个个带刀挎箭,这哪是迎驾分明是押送。
老皇帝前脚刚进兴庆宫,后脚就发现伺候几十年的高力士被流放,禁军统领陈玄礼也被撤了职。
最绝的是李亨的"孝心",他三天两头往兴庆宫送山珍海味,光西域进贡的葡萄酒就堆满三个库房。
但这些东西李隆基哪敢动筷子?七十六岁的老头子最后只能吃素念经,偶尔站在楼上看看街景。
长安百姓不知内情,见太上皇露面还跪地高呼万岁,结果害得李隆基连楼都不敢上了。
而他们父子二人最后那点体面,也全毁在太监李辅国手里,有天他突然带着五百甲士闯进兴庆宫,硬说太上皇住这儿不安全。
七十多岁的李隆基被架着胳膊塞进马车,连夜搬进冷清的太极宫,等李亨知道消息赶过去,老皇帝已经缩在床角瑟瑟发抖。
虽说肃宗见到父亲后,搂着父亲痛哭流涕,转头却把告密的小太监升了官。
长安城的秋风依旧年年吹过朱雀大街,只是再没人见过太上皇的车驾,李隆基在太极宫熬了两年,临终前抓着李亨的手说:"吾儿顺天应人..."话没说完就咽了气。
十三天后,李亨跟着病逝,太医私下议论,皇上这病是心里压着块大石头,正是弑父的罪名,终究要带到棺材里去。
信息来源:《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
老戴
自古无情帝王家
职业法师刘海柱
极度仇满“宇化贤”即将到达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