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8年3月,朱棣前往北平庆寿寺看望已经84岁的姚广孝,此时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已经无力起身迎接朱棣的到来,姚广孝在弥留之际跟朱棣提了一个要求,朱棣很是为难,但还是答应了,姚广孝这才没有遗憾的闭上了双眼。 庆寿寺后院的禅房里,八十四岁的老和尚蜷缩在青布被褥中,蜡黄的脸上布满老年斑,曾经搅动大明风云的"黑衣宰相",此刻连抬手作揖的力气都没有了。 窗外传来侍卫列队的脚步声,他知道,那个改变他一生的人来了。 姚广孝祖上世代行医,江苏长洲的老宅子里飘着药香,街坊四邻有个头疼脑热都爱找他父亲看诊,可这孩子从小就不爱闻草药味。 十四岁那年,他抱着几本兵书闯进正厅,跪在父母跟前说要出家。 老两口气得直哆嗦,可他却说宁死也不当郎中,最后实在拗不过,只能送他进了附近的妙智庵。 别看寺庙里的日子过得清苦,可姚广孝乐得自在,其他和尚念经打坐,他倒好,整天捧着《孙子兵法》和《鬼谷子》看得入神。 住持看不过眼,说他六根不净,他就给自己改了个法号叫道衍,说是要另辟蹊径参禅。 有天城里来了个相面先生,盯着他三角眼看了半晌,说他骨相凶险,活像头饿虎,将来准要闯出大祸。 实际上这话说的并不错,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要给儿子们选高僧祈福。 三十三岁的姚广孝托人走门路,硬是挤进了燕王府的名单,朱棣在偏殿接见这群和尚时,别人都低头诵经,就他直勾勾盯着王爷看。 等旁人都退下了,他凑到朱棣耳边说了句:"小僧有顶白帽子要送给殿下。"朱棣手里的茶碗"当啷"一声磕在案几上,白加王,可不就是"皇"字? 而这事儿成了两人心照不宣的秘密,姚广孝在燕王府后院搭了间草庐,白天给王妃讲经,晚上给王爷讲史。 等到建文帝削藩的风声传来,北平城里暗流涌动,有天夜里下大雪,朱棣望着窗外白茫茫的天地,随口念了句:"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 正在研墨的姚广孝笔锋一顿,接道:"乱世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 燕王府后花园连夜挖了个大地窖,铁匠们轮班赶制刀枪,为掩人耳目,姚广孝让厨子养了上千只鸭子,嘎嘎的叫声盖住了打铁声。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护卫举报朱棣谋反的密信送到南京,都指挥使张信星夜报信,这才有了"靖难之役"的由头。 四年仗打得艰难,白沟河大战时,朱棣的帅旗破烂不堪,多亏姚广孝提前在河滩布下伏兵。 等打到济南城下,铁铉把朱元璋画像挂在城头,燕军愣是没人敢放箭。 姚广孝连夜写了八百里加急,劝朱棣别跟山东死磕,转道直扑扬州,这招釜底抽薪,硬是把建文帝逼得在宫里放了把火。 南京城破那天,姚广孝没跟着进城,他蹲在燕子矶的芦苇荡里,听了一夜喊杀声。 等朱棣龙袍加身,要封他当太子少师,他倒拍拍屁股回庆寿寺了,皇帝赏的黄金堆在禅房门口,他让徒弟全拿去修了藏书楼。 要说这老和尚心里没愧是假的,当年给朱棣出主意"清君侧",多少文臣武将掉了脑袋。 最让他挂心的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被锦衣卫抓去拷问了十几年。 临终前见着朱棣,他攥着皇帝袖子说了最后句话:"溥洽和尚..."话没说完就咽了气,朱棣站在禅床边愣了半天,转头吩咐纪纲把天牢里那个老和尚放了。 庆寿寺的晨钟照常响起,扫地的沙弥发现,后院那株老槐树不知何时抽了新芽,姚广孝的墓志铭是朱棣亲笔写的,刻着"开国辅运"四个大字。 信息来源:《明史》
1418年3月,朱棣前往北平庆寿寺看望已经84岁的姚广孝,此时的“黑衣宰相”姚广
粉樱萌娃
2025-05-27 18:44:13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