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领导,不能眼里只盯着业绩,丢了人心

新浪财经 2025-05-27 16:53:02

我一直强调一句话:管理不是管任务,是聚人心。

很多管理者刚上任时,热血沸腾,以为只要抓住业绩就能掌控全局。

结果,他拼命压数据、盯报表,最后却发现——事情没做好,人心也散了。

眼里只有业绩,危害重重

企业不是机器,是由“人”组成的系统。

而“人”,有情绪,有欲望,有尊严。

如果你只盯着结果,不顾过程;只看数字,不管人性,那你要的业绩,反而可能最先垮掉。

1.只看业绩,反而拿不到业绩

很多管理者有个误区:只要业绩能上来,怎么压都行。

但管理不是拧螺丝,你越压,员工越防。

有的时候,员工确实完成了任务,但只完成了下限。

为什么?因为你只给了他“做完”的压力,却没给他“做好”的动力。

我见过一家互联网企业,季度考核极其严苛,KPI写到小数点后一位。结果呢?一线团队用“对赌”搞数据冲高、跨月拆单、推迟上线时间,最后财务是真实的,增长是虚假的。

所以你看,你以为用KPI卡得死死的,就能激发执行力,其实只能激发算计力:

客服能背话术就不动脑子,销售能搞定单子就不管客户忠诚,运营能保住KPI就不会再多走一步。

总之,人在你这儿干活,但心早就飞了。

2.只看业绩,员工离心离德

有的时候,你通过高压,偶尔数据也能真的上去,但是,员工却被你搞得离心离德。

特别是优秀员工,他们往往拼尽全力,却只被当作工具、指标、生产力单位,一点温度都没有。

而优秀员工,始终是有选择权的。当他感到没价值、没成长、没尊严的时候,只要市场行情稍好、猎头电话一来,他们转身就走,连犹豫都没有。

而留下来的,要么是混日子的,要么是习惯了被动执行、缺乏思考的“平庸者”。

所以,你以为是打造了高绩效团队,实际可能是制造了一个“高压水缸”,一戳就崩。

3.只看业绩,人得不到成长

只看业绩,短期看似乎最有效率。但长期看,却是阻碍人成长的最快方式。

因为一旦管理者只关注结果,员工就会主动规避挑战、逃避责任、抵触创新,所有人都开始钝化。

销售只会背话术,客户一换场景就无从下嘴;研发只会重复,不会创新;运营只做执行,不懂策划。

他们看似每天都很忙,但实际上,只在“原地跑步”。

久而久之,组织内部变得“机械化”:人人都只完成被布置的动作,没人愿意提出不同的想法。能力不增长、格局不打开、组织没有弹性。

结果就是,你在KPI上赢了,却在未来输了。

管理,要看到人

真正优秀的管理者,从不只看数字,而是先看到人。

因为他们明白一个道理:业绩是果,人才是因。抓住人心,才有业绩;光抓业绩,最后人也没了,业绩也保不住。

要知道,只有人心动了,一切才能动起来。下面这四点,供你参考。

1.把“盯着结果”,变成“陪你实现目标”

人不是冷冰冰的生产工具,他有目标、有梦想、有价值感。

你让他为了一堆数据拼命,他可能不理你。真正的管理者,懂得把冰冷的业绩目标,转化为员工个人目标和成就感的一部分。

比如销售KPI,可以不是“一个月成交50万”,而是“你离心目中的TopSales还需要做什么”;运营目标,不是“拉新用户5000”,而是“你正在建立自己的第一套用户增长体系”。

这不是操控,而是共赢。你不是在催促结果,而是在帮助成长。

你得让员工看到:“我不是在替公司拼命,而是在为自己的职业价值积累资本。”

这样,才算是看到了人,看到了他的内心渴望。

2.把“管控一切”,变成“信任授权”

很多的管理者,事事都想握在自己手里,总觉得“我不盯着,他们就会出错。”

而且,他们还美其名曰事必躬亲,结果就是员工没信任、没动力、没成长。

一个不敢自己决策、不能独立推动事情的员工,不是好员工;而一个事事都要干预、不给空间的管理者,也不是好领导。

其实,真正的管理,是带有“边界感”的。

你需要做的是设定清晰的边界和目标,把“过程权”交出去,把“方向权”抓在手里。

你要让员工在执行过程中自己动脑、试错、改进,允许他在框架内探索最优解,这样他才能从中建立成就感。

控制带来顺从,信任才会激发能量。

一个被信任的人,往往也更愿意对结果负责。

3.把“榨干员工”,变成“投资潜能”

过去很多企业有个惯性逻辑:员工的价值=今天完成了多少任务。

于是管理的主旋律,就是加压、加班、加码。

曾有个老板跟我说:“我就是喜欢那种加班到深夜、拼命干活的员工。”

我说,你那是喜欢牛马,不是喜欢员工。

表面看,这叫“高绩效管理”;实质上,这是在“榨干员工”。

你以为员工在高效做事,其实他们在透支。表面上看人还在岗位,实际上心早就开始流失。

而真正优秀的管理者,懂得把员工当“资产”而非“消耗品”,懂得投资员工。

怎么投?

不是给张学习卡,也不是喊几句“你很重要”,而是把潜能开发当成系统性工作来做:

你给他空间,而不是只给任务清单;

你给他项目,而不是只给流程SOP;

你让他接触边界、犯点错、承担结果,而不是只做熟悉的老活儿。

这叫“以战代训”,边打仗边成长。

我曾经服务过的一家制造企业,他们就有一招:每个新人成熟之后,必须带一次“微型专项”,哪怕是一个月的小项目,也要独立承担目标、协调资源、复盘结果。

结果,这个部门3年内晋升了5位骨干,每个人都是实打实从实战中成长上来的。团队战斗力不仅强,还有一种“没有什么不能突破”的自信。

这就是“投资潜能”的回报。

而那些只想着“员工还能多干点”的老板,最后发现:人早没了,只剩下碎落一地的KPI。

记住:一个员工能完成多少工作,只决定你今天能赚多少钱;但一个员工能否成长,决定你明天能活多久。

4.把“惩罚人”,变成“发展人”

管理不是当警察,整天盯着谁出错;而是当教练,帮助每一个队员成长。

很多管理者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出了问题先问:“是谁干的?”

这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为什么会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怎么优化?”

你要让员工知道,出错不可怕,不成长才可怕。

当然,不是不要惩罚。该清除的清除,该提醒的提醒,但更重要的是给方向、给反馈、给路径。

惩罚的本质,不是打压,而是“发展”。你惩罚的是一个行为,而不是在否定一个人。

永远记住,管理的终点,不是打压,而是培养;不是制造恐惧,而是点燃希望。

最后总结一下,做领导,千万不能只盯着业绩,眼里要有人。只盯着业绩,危害重重,眼里有人,才能走向未来,业绩不过是顺带的结果。

(转自:正和岛)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