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冯国璋衣锦还乡,在路上遇见一个像乞丐的老妇,并问:“前面是诗经村吗?

猫猫背茹茹 2025-05-27 16:33:33

1895年,冯国璋衣锦还乡,在路上遇见一个像乞丐的老妇,并问:“前面是诗经村吗?”,听着这熟悉的声音,老妇忍不住大哭起来,并骂道:“十年了,你好好睁眼看看我是谁?” 河北省河间县西诗经村一户冯姓人家添了男丁的这天,外头正刮着白毛风,这孩子生在咸丰九年腊月初四,大名国璋,字华符。 冯家祖上阔过,到他爹冯春棠这辈虽说家底薄了,可到底算得上村里数得着的体面人家。 冯春棠是个读书读迂了的,县试府试考了七八回,回回名落孙山,光绪二年春闱放榜那天,这个老童生蹲在榜文底下数了三遍,突然抓起砚台就往脑门上砸。 打那天起,冯家当家的就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疯秀才,见人就念叨"之乎者也",地里的庄稼活全都撂了挑子。 眼瞅着米缸要见底,冯家老太太把陪嫁的银簪子当了,领着七岁的冯国璋给邻村老举人磕了三个响头。 私塾里三十多个孩子,就数冯国璋坐得最端正,腊月里学堂窗纸破了洞,这孩子冻得手指头肿成胡萝卜,照样把《论语》抄得工工整整。 老举人看得直捋胡子,转年开春就托媒人把自己十八岁的妹子吴凤说给了冯家。 十六岁成亲那天,冯国璋穿着借来的长衫拜堂,新娘子揭开盖头时,烛光里映着张温润的鹅蛋脸。小两口在漏风的西厢房过了三年,添了两张吃饭的嘴。 冯国璋的叔叔实在看不过眼,咬牙卖了祖传的三亩水浇地,把侄子送进了保定莲池书院。 莲池书院的青砖墙有三丈高,冯国璋天不亮就蹲在墙角背《孙子兵法》,同窗们逛花街喝花酒的时候,他裹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袍,把书院藏书楼的兵书啃了个遍。 可惜好景不长,光绪十三年黄河发大水,叔叔家遭了灾,供不起读书钱了。 二十五岁的庄稼汉冯国璋蹲在地头,看着手里磨出茧子的《武经七书》,突然把锄头往垄沟里一摔。 光绪十一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吴氏抱着吃奶的娃娃,眼巴巴望着男人背着蓝布包袱出了村口。 大沽口炮台飘着黄龙旗那年月,淮军招兵处来了个白净书生,管带瞅着冯国璋递上的《兵法十三篇》手抄本,当场给了个文书差事。 转年开春李鸿章在天津办北洋武备学堂,冯国璋凭着写得一手馆阁体,成了头批学员。 武备学堂的德国教习克虏伯操着山东腔骂人,冯国璋半夜翻墙进兵器库,硬是把克虏伯山炮拆了装、装了拆。 甲午年黄海起狼烟,这个炮兵科学员带着三十二门快炮上了平壤前线,牡丹台血战那日,冯国璋左胳膊让弹片削去块肉,愣是抱着火绳把最后两发炮弹打进了日军指挥部。 马关条约签押的消息传到军营时,冯国璋正给阵亡弟兄写家书,朝廷赏下来的功牌往包袱里一塞,他骑上快马就往老家奔。 河间县土道上尘土飞扬,官轿前头开道的亲兵吆喝着"镇台大人回乡",惊得田里刨食的老农直往沟里躲。 诗经村村口的歪脖子柳树底下,蹲着个补衣裳的妇人,冯国璋撩开轿帘问路,那妇人抬头瞬间,官老爷手里的鼻烟壶"啪嗒"摔在车辕上,吴凤右边鬓角白了,补丁衣裳上还沾着去年秋收的麦芒。 冯家老宅早塌了梁,西厢房地基上长着半人高的野蒿子,吴氏这些年带着孩子住窝棚,给人纳鞋底换棒子面。 听说男人要娶天津卫的周道如,她当天就收拾了包袱皮,冯国璋派人往吴家送了一百两雪花银,换来老丈人捎话:"闺女说啦,冯家门里只认她一个明媒正娶。" 后来人们传说,冯大总统府后宅供着尊檀木观音,模样活脱脱就是个补衣裳的乡下妇人。 直皖大战前夜,六十岁的冯国璋对着观音像坐了半宿,第二天就把小妾生的儿子全打发去了南洋。 信息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冯国璋年谱长编》 冯家后人冯容口述史《追忆先祖冯国璋》

0 阅读:2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