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在1955年授衔前夕,提出自己受伤时间太久,没有指挥打仗,就不要给自己授衔

如梦菲记 2025-05-27 15:52:52

徐海东在1955年授衔前夕,提出自己受伤时间太久,没有指挥打仗,就不要给自己授衔了,毛主席说:"一定要给,而且给大将,排在粟裕之后,第二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六年,国家军队开始实行授衔制度,授衔名单公布前夕,一位长期卧病在床的将领却主动提出,自己多年未在战场指挥作战,不应被授予如此高的军衔,他就是徐海东。   徐海东自1940年肺病复发后,多年来几乎未再领兵作战,他清楚自己的状况,也知道授衔的意义,他躺在病床上,向上级汇报,希望将荣誉让给那些还在前线冲锋陷阵的战友。   毛主席得知这个情况后,态度坚定,他坚持授予徐海东大将军衔,并特别安排他排在十大将的第二位,仅次于粟裕。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不少人的思考,一位长期没有上战场的将领,为什么能有如此高的军衔?毛主席没有给出复杂的解释,他只是说,必须授,这份荣誉是他应得的。   时间回到1935年,中央红军经历漫长而艰苦的长征后终于抵达陕北,当时部队已经极度疲惫,物资几乎耗尽,很多战士还穿着单衣,冬天逼近,情况十分严峻。   毛主席亲自写下借条,请人送往已经在陕北的红十五军团,请求支援两千五百块大洋,为战士们购买御寒衣物,信送到后,徐海东接到消息,第一时间召开后勤会议,了解到部队还有七千块大洋储备。   他立即决定拨出其中的五千块,用于支援中央红军,他清楚部队也需要过冬物资,但更知道中央红军当前的困难,这笔钱不是借出去的,而是无偿支援。   除了资金援助,徐海东还调配了最强的骑兵团,把部队中最紧缺的物资也一并送去,这次支援极大缓解了中央红军的燃眉之急,使他们能顺利渡过冬季。   毛主席事后对此记忆深刻,认为这不仅是物资的援助,更体现出红军之间“一切听从中央”的坚定信念。   更早的时候,徐海东领导红二十五军孤军北上,在没有中央具体指示的情况下,主动在鄂豫陕地区建立根据地。   他带领部队穿越敌人重重封锁,一步步在敌后建立稳固阵地,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提供了极大的缓冲空间,正是有了这块根据地,中央红军才得以安全落脚,顺利与地方部队会合。   战争年代,徐海东的身上留下了多处伤疤,北伐期间,他就曾以少胜多,缴获敌军重炮。   在土地革命时期,他身先士卒,多次负伤,直到一颗子弹穿过面部留下永久创伤,他没有因此退缩,反而继续作战,用实际行动带领战士们一次又一次赢得胜利。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多次指挥重大战斗,在一次皖东战役中,因身体原因晕倒,被迫调往后方治疗,从1940年起,徐海东开始进入长期休养阶段。   即使如此,他仍旧关心国家事务,曾多次申请复出,但上级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始终未批准。   他一生九次负伤,身上的十七处伤疤是他血与火的见证,他从不夸耀功绩,更不会争权夺利,早在红军时期,中央派程子华接任红二十五军军长,他主动让位,没有一点犹豫。   当1955年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他反复向上级表示不合适,即便总理前来看望,他仍然一再坚持不要授予自己如此高的军衔。   毛主席之所以坚持授衔,正是看中了他多年来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为公的精神。   授衔不仅仅是对战功的评定,更是一种历史的肯定,徐海东虽然未能参加解放战争,但他早期在红军的贡献、对党中央的支持,已深深植入革命历史的根脉。   他的家庭也付出了极大牺牲,共有66位亲人为革命牺牲,这些沉重的数字背后,是整个家族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无私奉献,徐海东的故事,最终成为一代人的精神象征。   他的军衔,是为曾经那些艰苦岁月中不计得失、默默付出的人颁发的荣誉,他的精神,会继续激励后人走在奉献与担当的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三授军衔,十大将中他位列第二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