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叶剑英的肺病急剧恶化,情况不容乐观,正当中央准备为叶剑准备后事的时候

如梦菲记 2025-05-27 13:52:41

1984年,叶剑英的肺病急剧恶化,情况不容乐观,正当中央准备为叶剑准备后事的时候,钟南山挺身而出,将叶老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夏天,北京的空气闷热压抑,医院里的气氛更显沉重,叶剑英元帅的病情急剧恶化,医疗小组已连续几天昼夜观察,却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   他的肺部感染不断加重,心脏也出现严重问题,医生初步判断为心肌梗塞,此时,他已经极度虚弱,身体多个系统逐渐衰竭。   治疗方案陆续调整,依旧无效,医疗团队束手无策,情况愈发紧迫,中央获悉后,已开始着手准备后事,包括取消一些重要会议和安排追悼仪式的事宜。   叶剑英的身体并非一日垮掉,早在1982年,他就时常咳嗽,身体明显衰弱,医生建议他回北京接受系统治疗,他坚持留在工作岗位,没有把病情当回事。   到1983年,帕金森病逐步显现,他的步态变得不稳,手部时常颤抖,写字、端物都变得困难,随着病情加深,肺部问题频繁出现,免疫力持续下降,使得本已虚弱的身体更加脆弱。   1984年7月,叶剑英突然高烧不退,呼吸变得极其困难,检查发现肺部大面积感染,血氧下降明显,氧气支持效果有限。   与此同时,心电图提示异常波动,急性心肌缺血现象清晰可见,医生认为随时可能发生心搏骤停,此时,北京医院已将所有能用上的药物与设备投入抢救,但病情毫无起色,团队压力巨大。   就在医疗组一筹莫展时,钟南山的名字被紧急报上去,此时,他在广州正处理呼吸科的教学与临床事务,接到通知后,他仅简单收拾随身物品,便立即前往机场。   从广州到北京,他用了不到十个小时,在飞机上,他反复翻阅叶剑英的病历资料,手中记满了修改和分析的笔记,他明白,一旦病人呼吸系统彻底衰竭,抢救几乎无从下手。   抵达北京后,钟南山没有停留,直接前往医院,他抵达病房时,叶剑英正靠着高浓度氧气维持呼吸,血氧波动极大。   他仔细观察胸部起伏的幅度和病人的反应情况,结合各项生理指标,迅速做出判断,他认为堵塞在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和炎症积液已严重影响肺部通气功能,必须立即进行气管切开手术。   当时的手术条件并不理想,所用设备远不如后来那么先进,手术过程充满风险,钟南山决定亲自操作,时间就是生命,他带领团队进了手术室,迅速完成术前消毒和定位,切开气管,为叶剑英插入通气管道。   经过数小时操作,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第一时间,叶剑英的呼吸开始变得平稳,血氧指标有所回升,仪器显示心率开始趋于正常。   术后不久,新的问题又出现,由于病人身体虚弱,术后感染风险极高,手术伤口附近出现红肿,体温再次升高,钟南山几乎没有休息,日夜盯守在监护室外,密切观察各项体征变化。   他结合手头资料和临床经验,不断调整抗感染药物剂量和输液方案,指导护理人员如何精准操作,期间,他还进行了数次气道清理,避免分泌物阻塞再次发生。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叶剑英的病情逐步稳定,炎症范围缩小,体温恢复正常,心肺功能维持在平稳状态,营养也逐渐改善。   医疗小组提交的恢复报告得到了中央的肯定,钟南山的努力挽救了一个处在生死边缘的重要人物,也为国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叶剑英之后仍坚持参与部分国家事务,直到1986年去世,这次抢救虽然没能永久延续生命,但他得以完成一部分未竟的工作,钟南山也在这次经历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他始终坚守临床第一线,对每一个生命都付出最大努力,多年以后,无论是抗击非典还是面对新冠疫情,他依旧选择冲在最前线。   这一场手术不仅是一位老元帅与死神之间的搏斗,也是一次专业精神与责任担当的体现,钟南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职责,也延续了那个年代为国家奉献到底的精神传统。   两位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通过这场危机,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国家的命运,在无数这样看似平凡的决定和坚持中被悄然守护。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文汇网——1983年叶剑英生命垂危,连人民大会堂都接到了布置追悼会会场的通知,最后却稳定了病情,这次抢救被称为“医疗史上的淮海战役”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