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8岁女飞行员到西北去执行绝密任务,谁料在上飞机之前,摄影师突然说要给她拍一张照片,女飞行员非常疑惑,摄影师却说:“这是遗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4年,西北某处戈壁滩,28岁的女飞行员张连芳抵达了秘密空军基地,风沙扑面,干燥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气息,她刚一下车,便被一位穿着旧军装的摄影师拦下。 她有些疑惑,任务还没开始,为什么要拍照,摄影师没有多说,只是冷冷地答了一句,这是为她拍遗照,她听到这话时,愣住了,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僵住,眼神也失去了焦点。 片刻之后,她慢慢站直身体,整理飞行服,对着镜头露出一张坚定的脸,那一刻,她没有退缩。 张连芳1936年出生在东北,父母重视教育,尽管家境普通,还是坚持让她读书,她自幼勤奋努力,学习成绩一直优异。 1956年高中毕业时,她通过了空军招飞选拔,成为第二批女飞行员之一,当时国家刚刚起步,航空力量急需人才,女性能入选飞行员是极为罕见的事情。 她进入航空学校后接受了严格的训练,从基础理论到高强度体能,每一项都要求极高,她没有叫苦叫累,每天把自己训练得结实有力。 训练结束后,她分配到部队,开始执行各类任务,那时候飞行任务风险很大,装备简陋,飞行中出现机械故障是常有的事。 每次任务前都要签一份生死状,这已是惯例,张连芳从不把这当成恐吓,她签字的手一向稳。 这次被派往西北,她事先对任务一无所知,只接到命令,要求即刻启程,她随行李一并登上军机,飞抵西北大漠,抵达基地后才得知,她要参与的是我国第一次原子弹试验的数据采集工作。 任务要求她在核爆炸发生后驾驶飞机穿越蘑菇云,采集空中放射性物质,为核试数据提供关键样本,这项任务高度保密,风险极大。 飞行路线要精准控制,飞入时间必须严格计算,稍有偏差就可能全机失控,张连芳没有提出疑问,她按部队要求签下了生死状。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爆炸成功,蘑菇云腾起的瞬间,地面上震动明显,远处地平线上亮起一道刺目的强光,张连芳和她的机组早已在跑道边待命。 30分钟后,她驾驶飞机起飞,直冲目标区域,在穿越蘑菇云的过程中,飞机剧烈晃动,操纵极为困难,窗外是厚重的黑烟和未知的强风,机体如同随时会被撕裂,她稳住方向,精确控制高度和速度,按计划完成了第一次取样。 飞行器降落后,她坚持再次执行任务,第二次穿越时,空气更为混乱,仪器接近报警边缘。 她咬牙坚持到预定采样位置,随后掉头返回,样本带回后,技术人员迅速展开分析,这些样本对试验成功的确认具有决定意义。 完成任务后,张连芳身体开始出现异常,她的头发在几天内大把脱落,面色苍白,体力明显下降。 军医检查后判断为受到核辐射影响,组织安排她暂时离开飞行一线进行恢复,她默默接受治疗,期间仍坚持参与飞行经验讲解,协助年轻飞行员熟悉各类飞行环境。 1965年,她申请重新执行飞行任务,组织本想劝阻,但她多次表态坚持,最终,她获得批准,参与了我国空军首次原子弹空投试验,这次任务要求在高空精确投放核弹,操作极其复杂。 她再次成功完成任务,飞机平稳返回,样本和数据全部合格,连续两次参与核心试验,她以极高的完成度赢得了部队和科研团队的尊重。 她在部队服役多年,飞行记录稳定可靠,无重大飞行事故,她对飞行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平日里也不愿多谈自己的功绩,直到1990年,她光荣退役,身份才首次公开,她参与原子弹试验的往事才被逐渐报道出来。 退休后,张连芳没有离开航空领域,她长期担任飞行教官,指导年轻飞行员,传授飞行经验,她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对每一次飞行准备都亲自检查,她知道,飞行不是个人荣耀,而是国家的生命线。 她一直保留着那张任务前拍的照片,照片上,她身穿整洁飞行服,背后是西北风沙,眼神坚定。 照片原本是“遗照”,却成了她一生最具意义的纪念,她没有把它挂出来,而是静静收藏在抽屉里,每次翻看,她会停顿几秒,然后继续做手头的事。 她的事迹在飞行员中广为流传,却从未在她口中被夸大,她说过,飞行是自己的选择,任务是军人的职责。 她从未后悔踏入飞行这条路,也不曾畏惧那片荒凉的大地,在那个没有导航、没有退路的年代,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留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鲁壹点——封底故事|原子弹爆炸后,她驾机两次冲向蘑菇云
1964年,28岁女飞行员到西北去执行绝密任务,谁料在上飞机之前,摄影师突然说要
如梦菲记
2025-05-27 12:52:42
0
阅读:68